#神父的鹽
公視的新疆議題問題?
這當然是個好問題,而且是個非常深刻的媒體識讀問題.
我想只有高竿的人才看的出來.
部分媒體人奉為圭杲的幾個原則,忠實呈現事實、不帶有意識形態色彩、正反雙方並陳、客觀、中立....其實存在著盲點.
這就像我們把一段霸凌的影片,跟一本聖經擺在一起,這就叫反霸凌了,或者,這就叫「不帶偏見的陳述事實」.
霸凌的影片,後頭放上聖經的敘述,聖經的歸聖經,霸凌歸霸凌,整個過程缺乏了「你自身的觀點」,感覺就像機械般的陳述事實:有個人在霸凌他人,另一個人反對,我們依舊不知道誰對誰錯,交由你來判定,結束.
在霸凌的影片釋出的當下,兇手或者加害人的惡意,已經置入其中,單純的呈現「事實」,其實就是單純的在重複兇手的觀點而已;也可以說,某種程度在間接幫忙宣揚兇手希望表達的意志.
雖然這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你要抵制或杯葛兇手的錯誤,必然得呈現他做了什麼事,我們不必因為害怕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就刻意避開兇手的犯行,只強調這是錯的,但不知錯在哪.
所以,你的觀點就很重要.
呈現者亦必須是評價者,哪怕是一點點,都必須參與其中,如果只把這任務,丟給敘事中的人物,例如丟給訊息中的米國人,這就會像是動物星球頻道的節目,一隻獵豹殺死一隻羚羊,其他的動物如長頸鹿發出警告聲,有些動物表示反抗,使觀者認為,這是一場大自然的自然競爭,一個弱肉強食的原始草原.
但套用在人類身上,這就完全不能這樣解讀,呈現者完全不參與,只當個普通的旁白,自認為是超然的立場,其實真實的意義就是「什麼也沒幹」,看起來是有理想性的敘述,但只不過是一種懶散而已.
這令人想到了,某些哲學家鑽研學問到後來,就開始去模仿孩童,認為那是最純粹的;某些人尋求構造改革的結果,是回到原始的採集生活.
在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國人代替公視,進行辨識價值的動作,「同一天,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表示,將於下周審查兩部有關新疆地區,涉及強迫勞動的法案;她重申,若美國因商業利益,拒絕談論中國人權問題,美國將失去談論世界其他地方人權的道德權威性.」
「西方國家指控並抨擊中國政府,以不人道方式將維吾爾人關押於再教育營,並進行改造,中國官方始終否認.」
緊接著,又是中國改造意識的成果完整呈現,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更播放《我們來自新疆》的紀錄片,宣傳新疆年輕人到各省工廠工作,明顯改善貧窮生活。《我們來自新疆》紀錄片片段 :『20歲的烏蘭,在南京電子廠一個月賺取5000多元人民幣,她說寄錢回老家,旁人會羨慕.』
電子廠勞工烏蘭說:『(那這五千多塊錢在你們當地是一個什麼樣的收入水平?)我們那邊是收入低,最高就是三千左右,有些人挺羨慕的.』」
再放上美國,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說:『如果我們拒絕談論中國人權議題,因為商業利益,我們將失去所有的道德權威性,去談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權議題.』」
結語是,
「美國國土安全部已在14日表示,不少新疆製造產品,是在強迫勞動下的狀態下生產.針對這些侵犯人權的行為,美國必須做出反應,因此要對包括棉花在內的產品,發布五項禁止進口暫扣令;但中國外交部反擊,批評美國以強迫勞動作為藉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是霸凌行徑.」
這樣的價值辨識是微弱的,因為述說的好像是美國人自己的事情,西方世界的一種價值觀,這跟中國不同,美國依據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長遠利益,他們害怕失去自己的道德權威性,在談論美國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從一個普世的觀點來談中國的罪惡.
而結語更加不知所云,單純的呈現兩種觀點,兩個國家彼此的衝突反應,就好像看兩人在打擂台一樣,另一個人還可以認為對方是霸凌,而這個觀點也是可以在這套超然客觀的情境中,成為讀者感知到的「對」的想法.
這個就是缺乏自身的觀點所致.
兩個人在打架,好像所處的道德正當性,是對等的,雖然強調了中國洗腦宣傳的犯行,但去意識化的結果,就是那可能不是犯行,讓人不知道是犯行,甚至,那有可能是對的,是新疆的心聲或事實的真相.
有brother提及了兩個網路上盛傳的圖片,其實滿貼切的,一則是黑人爭取自己的公民權,另一邊是三k黨,嚷嚷著要殺光黑人,有一個人站在中間,say「我們折衷好嗎?」
這就變成殺一點黑人,給一點公民權.
另一則是「假中立」的論述,當一方的意識,已經越過了中線,侵犯另一方,「真中立」會如此敘述,「A踩了不可跨越的底線,對B的存在造成壓迫,侵害了B的權利,A必須回到底線右側的位置」,「假中立」則如此敘述,「AB兩者都有錯,應公平傾聽雙方的意見,不對立也不分別,透過對話與調解來判斷是非,求取平衡的中立立場.」
當單純的「正反兩方並陳」的結果,就是一方早已侵奪了「正確」的意識,實行了暴力侵害,而我們還要強調雙方公平、一致的呈現,呈現出來的,就是對方早已佔據道德的一角,實行反道德,而代表正確的道德者,早已缺了一角,讓對方得逞,而我們要閱聽者公平的看待此事,將不公平的現象,當作公平,並平等的看待兩者.
取而代之的,就是這種思維衝突,要受眾用不偏頗的眼光,去界定已經偏頗的事情.
通常,我們用不偏頗,或者說,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始末,是為了能滌清楚是非,特別是「非」,因為披上無知之幕,可以讓「非」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這種呈現方式,則是強制讀者用「不偏頗的眼光」,直接降落在「非」,變成「不偏頗的非」,就成為「不是非」.
然後,「無是非」.
這是屬於直覺式的思考,直觀的訊息處理方式,這類新聞呈現方式,可以說,非常之粗糙.
山達基這個著名的科學宗教,有一種排毒治療方式,過程使用大劑量的維生素 B3(菸鹼酸)和熱桑拿,藥片和高溫的結合,加上一些健美操,還有每天半杯的油,桑拿就是洗三溫暖,因為會熱到出汗,身體油油的,半杯油就是用來補充那些排出的油.
他們聲稱汗跟油會連同毒素一起排出去,當你的皮膚變得潮紅,並且開始頭痛,這被視為效果已經出現的證明.
事實上,那是維生素攝取過量的副作用.
山達基認為這整套療程《清除身體,清醒頭腦》,油和維生素,可以替代掉你身上失去的,更換你體內的脂肪組織,換言之,就是壞得跑出去,好得跑進來.
著名的演員湯姆·克魯斯,在911事件中,即打著醫學組織的名義,偷偷的為救護人員進行這種治療,引起了爭議.
阿湯哥甚至還攻擊布魯克.雪德絲,我們的漂亮寶貝,她罹患產後憂鬱症,服用抗憂鬱症藥物治療,阿湯哥說她這樣是「不負責任的」,他稱「抗憂鬱症的藥物都只是在『遮掩問題』而已,而且許多青少年濫用這些抗憂鬱症藥物.」
「我關心布魯克·雪德絲,因為她是有無比天份的女性,但看看她,她的演藝事業怎麼了?」
他說,其他人不懂精神科的歷史,「但我懂,我有研究.」
「根據我的瞭解,精神科是一門假的科學,布魯克雪德絲也不瞭解精神科的歷史.」
在他的山達基觀念裡,有事只要多吃維他命就好了.
「排毒治療」可以反映出直覺式思考的缺陷,我們以為排出去的,就是毒素,是不好的東西,然後我們以為補充大量維他命,就可以替代掉身體因排出毒素,所造成的空缺,因為維他命是好的.
殊不知,看似好的現象,其實是攝取大量維他命,產生的結果,這個結果可能致命.
反映在這則「中官媒紀錄片 續宣揚新疆人民改善貧窮」的處理上,就是認為米國維他命,只要放進去,就可以替代掉壞的「中共官媒紀錄片」,使之產生酸鹼中和的效用,觀者不會產生任何不適的感覺,也不應該發生,然後我強調「中共官媒紀錄片」中的中共宣揚新疆人民改善貧窮的片段,這不會有什麼問題,哪怕是放在標題上,或內容不經處理的純粹論述,並以為是中肯的,內容已經妥善的證明了新聞想傳達的觀點,已經「排毒成功」,若產生誤解,也是人們自己不仔細看內容的問題.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只要想像這些的新聞,在電視上人們轉台,只看到幾秒鐘的結果,那他可能只會瀏覽到純粹的中共大外宣,產生的和中共大外宣的效果差不多,而不會看到後續的美國維他命.
這是有可能的,因為這事情似乎也發生在小編身上,他可能沒看完新聞內容,就只呈現了一部分內容在臉書上,以為完成了使命,就如同YOUTUBE擷取了新疆人滿臉微笑,開心的姿態,說我們來自新疆,而非美國維他命高聲的駁斥,總總因素加起來,這就成為了極似中共大外宣的宣傳效果.
「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18日播放《我們來自新疆》的紀錄片,宣傳新疆年輕人到各省工廠工作,明顯改善貧窮生活.
20歲的烏蘭,在南京電子廠一個月賺取5000多元人民幣,她說寄錢回老家,旁人會羨慕.」
一群人開心的呵呵大笑,彷彿美化了新疆,維吾爾人被迫害的情形不存在.
所以責任到底在讀者還是小編或是公視?神父認為,是這個新聞本身就出現了細微的失焦,導致嚴重的偏頗,小編應該屬於後來被影響的末端現象之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過猶不及」
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之所以會在孔子的「中庸之道」,華人的「中道理性客觀」產生質變,就是因為這種直覺式思考,固著性的,強調絕對的「不帶有意識形態色彩」、「正反兩方並陳」取其中的「假中立」,而產生如同維他命中毒般的毒素.
過猶不及,Nothing too much,這不只是反映在我們指涉那些過度的意識呈現,「不夠客觀」的東西,也反映在「過猶不及」本身.
若太過「過猶不及」的結果,他也會是一種過度偏頗,而且對事理的殺傷力更強,自認為不偏頗的去執行超級偏頗的事,還「不覺有什麼錯」.
最後,神父必須重申,我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務」系列的忠實觀眾.
雖然阿湯哥顯然是個笨蛋,並不如劇中所演出的伊森那樣聰明、睿智,具有深刻的覺察力,而且富有同理心,brother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Julia_Lee tomoyo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是嗎。 被,召喚出來了啊……呼……(嘆息)。 想必您應該清楚適才適所的意義。 比起戰場,更希望在您的房內──。 身高/體重:168cm ‧ 58kg 出處: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 地區:波斯 屬性:秩序 ‧ 中庸 性別:女性 知道「她本身的故事」的全貌的人,除了她以外並不存在...
亞 里斯 多 德 中庸之道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政治動物缺乏理性品德...
蘇復興/大學教師(高雄市)(路透資料照)
去年底我在高雄參加一場座談,一名哲學界前輩應邀致詞,提到亞里斯多德「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的觀點。他檢視當下台灣政局,感觸良多地說,政治領域是人類最高成就的一項領域,「政治可以給人帶來最好的幸福和快樂」,「人如果要幸福,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品德。」
選後,這位前輩的話語一直在我耳畔嗡嗡作響,於是我決定重讀年輕時代涉獵的哲學書籍,一探究竟。我找到《西洋哲學史話》,作者威爾杜蘭對希臘哲人的思想提供了巧妙的詮釋。
杜蘭提到蘇格拉底對於雅典政治現狀的失望。他描述說,蘇氏看似「…絲毫不為政治的騷擾所拘束,閒逸地走過廣場,獵取對象長談…」,但對政情紊亂卻了然於胸,也深信有智之士才能把城邦治理得更好。可惜眼前事實是「單憑人數多即能獲得明智,此種迷信豈不是幼稚之至?人在群眾裡,總比單獨分離時愚蠢、凶暴而殘酷,這豈不是極其明顯的事?」當戰爭需要大家守口如瓶時,這位哲人終究因抱持貴族主義的思想,遭執政的民主派人士迫害。
至於柏拉圖,他所擔憂的無非就是愚民政治凌駕一切,以致獨裁政治應運而生。作者把這項顧慮描述得很生動,書中說道:「我們若把國家喻為一艘船,那麼,愚民政治便是妨礙其航行的一片荒海。」柏拉圖深切體認即便是民主政體,也難免會因為過分民主而瓦解,因而提出由哲王治理邦國的構想。他鄙視那些最狡猾最恣肆的諂媚者,因為他們自稱「人民的保護者」,藉此攫取最高權力。
反觀亞里斯多德,他反對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也不贊成民主政治拿錯誤的平等觀念做立論基礎。他批評:「民主政治的後果常常是有能之士為民眾所犧牲,而民眾則為詭計多端的人所操縱」。因此,他講求中庸之道,對於過激主義或政治上的「瘋狂戲碼」一概敬謝不敏。另外,亞氏強調人類生為政治動物,其獨特優點無非是具思考力。人類幸福的主要狀態應是一種立基於理性的生活,而良好德行也是不可或缺。
對於希臘三哲在二千六百年前所提的政治思想,杜蘭把它歸類為「民主式的貴族政治」,即是一種交由知識淵博、才幹非凡的少數人治理的政治體制。身處廿一世紀,我不知道多少人會認真看待這類主張,而不斥之為明日黃花。
不過,三位哲人堅持管理國家者永遠必須具備發自於最高超的知識、理性,而且毫不受限的思想;他們領悟到若政治不是交由最賢慧者掌握,社會便無從得救,國家便無從強盛;另外,他們主張在合理社會制度下,只要大眾具清晰的洞察力,便可望確保社會的安寧、秩序及親善。在我看來,這些概念並非全是烏托邦式夢囈,而是確保良善政治的原理、通則。平心而論,不失為當下台灣政壇一劑良方。
亞 里斯 多 德 中庸之道 在 Mr. Market 市場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執行停損最簡單的方法》
在這裡提供2個最簡單的方法:
1. 「讓電腦程式去停損」
2. 「常常練習停損」
關鍵在於第二點 - 「練習」 。
-\-\-
詢問過身邊眾多交易者和投資者後,都得到一致的結論:
「只要沒有常練習,人很輕易地就會被貪婪與恐懼支配。」
恐懼是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要是沒有認知到恐懼,人們將隨時暴露在危險中而不自覺。
所以「無法順利停損很正常」。
但在交易中,恐懼是源自於害怕虧損,為了解除恐懼,停損常因此過於輕率或延誤,在長期來說卻會造成更大的虧損!
即便違反人性,
為了自保,仍必須強迫自己,嚴格的執行停損!
除了常練習以外,通常根據個人狀況,也會略有不同,都會需要一些催化方式輔助,畢竟恐懼沒有這麼容易克服。
比如說有一個朋友,他交易時需要一邊聽搖滾樂,才能常常順利的執行停損(笑)。
-\-\-
亞里斯多德曾經談到所謂中庸之道:
「所謂適中,並不是走中間路線像個鄉愿,也不是完全無為,而是居中與卓越,比如,勇敢介於輕率與懦弱之間!」
正確的停損,並不是因為害怕虧損因而和恐懼妥協,也不是草率的做出出場決策。
停損,是一種面對錯誤與恐懼,但仍繼續前進的勇氣!
亞 里斯 多 德 中庸之道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是嗎。
被,召喚出來了啊……呼……(嘆息)。
想必您應該清楚適才適所的意義。
比起戰場,更希望在您的房內──。
身高/體重:168cm ‧ 58kg
出處: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
地區:波斯
屬性:秩序 ‧ 中庸 性別:女性
知道「她本身的故事」的全貌的人,除了她以外並不存在。
有著包孕體構造的名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在最外圍的故事中擔當說書人角色的便是雪赫菈莎德。
在此處的「她」究竟是故事的登場人物,
又或者是作為其原型的真實人物這問題───並無法得知。
山魯亞爾王不斷的在結婚後,經歷一晚後殺害與他結婚的處女。
身為大臣之女的雪赫菈莎德為了阻止這樣的惡行而挺身與王結婚。
雪赫菈莎德制定了一個計畫,那便是在與王共度一夜時,
叫來自己的妹妹多妮雅莎德並讓她要求自己為她講故事。王很喜歡雪赫菈莎德對多妮雅莎德說的故事,並要求後續,
最後到了天亮。雪赫菈莎德便這麼告訴王:
「明天的故事一定會讓您更加激動人心喔。」
因此王為了聽雪赫菈莎德的故事而不斷的放她生路,然後───
……現今依然流傳著的近千則故事,其大部分是由後事的譯者們添加上去的。也有傳聞說是,最初期作為核心的故事只有約兩百多則,甚至並不存在結局。
「一千零一夜」
等級:EX 種類:對王寶具
(譯註:阿拉伯文,由右往左讀。Alf laylah wa laylah。意為一千零一夜)أَلْف ليْلَة وَلَيْلَة
根據其由來,擁有王屬性特攻。
嚴格來說就算不是,
只要在她心中認定近似王的存在「為王」的話,就有效。
這是「她所敘說的故事」這樣的固有結界。
以就連世界都會信以為真的壓倒性的存在感、現實感來敘說,來讓那個「故事」具現化。
採取召喚一千零一夜內的登場人物、道具、又或者是精靈這樣的形式。
本來的(歷史上正當的一千零一夜並不存在、
被當作後世的創作‧被吸收了的阿拉丁、阿里巴巴等篇章,也因為對做為英靈的她的生存有幫助所以可以使用。重要的不是正確性。而是王覺得有趣與否。)
故事(寶具)的最後,理所當然的會被其封印。
「───便是,這樣的故事啊」
○說書人:EX
將故事與傳說十分流利得口述出來的技能。
是與將故事記載於書卷上的技能截然不同的,考量聽者的心情與精神狀態來選擇適當的說法,特化於即興性的物語傳達能力。
或許身為落語家的英靈也會擁有此技能。
○對英雄:A
她的這個技能限定在「對王」上。
也因此獲得了A的等級。
她的場合,特別顯示了「對於冠有王之名的存在所展示的生存力」具現化的技能。把握王的心情好壞、性格、能力、主義、身體狀況等,並用盡所有的甜言蜜語,讓她不管是對上多麼善變的王,
都至少能夠應對不讓自己被殺掉。
現在依然流傳的「一千零一夜」的結局之中,
有以「最後雪赫菈莎德生了三個小孩,王學到了寬容」這樣形式收尾的版本。
如同上述所說,這是在本來的故事中沒有的結局,
並非此處的「她」所體驗之物的可能性很高。
但,那如今卻被煞有其事傳誦著的代表───
與那粉碎幻想的都市的虹光中,有著的東西相同。
有誰,如此許願了吧。
是除了她以外的某個人───許下著拯救她自身的願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