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Herman Y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蘇聯五年計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8%81%AF%E4%BA%94%E5%B9%B4%E8%A8%88%E5%8A%83 Note download 筆記下載 : https://hermanutube.blogspot.hk/201...
五年計劃蘇聯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疫苗被妖魔化看人性的偏見和本能》(江魔)
最近傳出有華人老人家到了打疫苗現場發現不是打中國疫苗就拒絕,我還看到一些網民看到一個名人自願打AZ時,調侃她有種就帶自己父母全家打AZ,這無異間接詛咒人家。
人們對疫苗有偏見,其實是媒體和群眾雙雙的無意識偏見相關。
曾經美國兩位學者做了個牛肉碎標貼對客戶的影響,一個說產品75%是肉,另一個則說有25%脂肪。換句話說,不管你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它的肉脂比例都一樣,最後當然是註明是75%瘦肉的比較多人喜歡。
類似的實驗也在醫學上做過,如果醫生告訴病人某個手術五年後的存活率,「一百個有九十個還活著」對比「有十個會死去」,就算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但人們會覺得更難接受後者。
兩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人對於負面或損害有額外敏感的天性,因為原始人大部份的時候是居住在惡劣殘酷的環境,我們的祖先是對危害的信號更敏感,才能避開成為猛獸午餐。
這變成全民疫苗接種計劃的其中一個障礙,因為所有的藥物都必須把自己研究的數據透明化接受同行評審,數據中的好壞兼可能性的副作用必須一一公佈。
比較可笑的是一些華人在網絡上不斷宣稱要打就打中國疫苗,因為沒有副作用。其實中方疫苗也公佈了可能性的副作用,為何這些人會看不到呢?
這裡就牽涉一點政治問題了,中國政府在網絡上對新聞有嚴厲管制,特定關鍵字一旦出現你的社交媒體,你的賬號就算沒有被舉報,也會很快被凍結。對比起其他國家的媒體,新聞的報導是相對的自由,所以大家還會有辦法看到不少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甚至是死亡的新聞。
這也銜接到媒體的無意識偏見了—— 人死了才是新聞。
如果打疫苗後,就算大部份的人繼續活著,這不是新聞,而是數據。就算你報導了,也沒有流量和熱量,民眾也不會記得。
甚至新聞報導是很時間性的,打疫苗後有人死了,新聞是要盡快報導。過了一兩個禮拜才有解剖驗屍報告,請問這報告還是不是民眾想看的新聞?
這就是媒體需要面對的矛盾,就連我們看電影小說,都是主角遇到嚴重的障礙,甚至是幾近威脅生命的情節,我們才覺得它是值得我們留意的故事。
而故事跟數據的分別,就是在於有沒有跟我們內心可以對號入座的細節。
蘇聯未解體前的獨裁者斯大林說過一句名言「一個人餓死,是悲劇;一百萬個人餓死,是數據。」
所以今天的群眾的本能,始終是對於媒體報導的個別「疑似」打疫苗後死亡的悲劇銘記於心,對疫苗研發所公佈的副作用數據,卻會採取忽視。
建議大家看任何資訊時,緊記自己是有本能的偏見,因為有些群體的目的就是要操弄你的偏見。
--------------------(專欄原文完)-------------------------
粉絲頁附加內容:
要沒有偏見,就不透明化。要不透明化,又會讓人懷疑。
其實沒有在專欄裡面寫出的是:『要不透明化又不讓人懷疑的策略』,這個中國報肯定會刪除,你們要猜猜看本來我想寫的這個策略是甚麼嗎?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五年計劃蘇聯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0988867
前言:終於動筆肯寫呢個系列。除咗因為敗登上任過百日,響政策上面終於有番啲具體方向作進一步評論,另外亦由於黃標KOL今時今日為咗比個假希望班黃屍,竟然持續發放虛假資訊,將美國吹到形勢大好而中俄岌岌可危。
現實卻係敗登目前無論外交定經濟政策,就有如盲人瞎馬,將美國帶到危險境地。今次頭炮第一篇先講下無咩時事KOL識講/敢講嘅經濟政策:其實個問題從來不在於敗登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事實上特朗普時期都一直謀求改善美國基建情況。
問題卻在於SET死6萬億呢個硬指標,將令通漲加劇時完全缺乏應對彈性餘,亦無視大規模向私人企業搶人將令美企競爭力萎縮;而更大鑊係耶倫堅持用徵收新富人稅方式拉近收支平衡,進一步打擊投資意欲同趕富豪離開美國前往其他低稅國家。
敗登亂搞經濟嘅惡果,係令美國步蘇聯五年計劃式經濟後塵,將經濟領導地位拱手讓出,響中美貿易戰上敗下陣來。
===
拜登上任後,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宏觀支出大計:先在3月通過1.9萬億美元「美國救援計劃」,再於4月上旬宣佈投放2.3萬億美元於改善美國基礎建設,最後於4月尾追加1.8萬億「美國家庭計劃」,有傳媒以半開玩笑為「拜登式三箭經濟政策」以反映其野心。本欄在早前曾介紹前民主黨經濟顧問Stephanie Kelton借其著作《赤字迷思》預言,未來拜登政府將會以極其進取經濟政策,打破過往平衡預算的迷思,如今回首看來,是對了一半。
《衛報》在其社論〈going big, but not big〉內指出,拜登採取了美國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激進財政政策,以打算一口氣解決破敗已久的基建、環保與社會保障問題,是一個具備遠見與膽色的計劃,堪比美國政府與人民一次重新締結的「社會公約」。然而該社論同時亦指出,民主黨黨內對於「平衡預算」的執著,卻限制了財政預算的可能性之餘更搞錯了解決問題的方向。社論更直接引述Stephanie Kelton指出:「拜登及其政府最應作出預防的不是赤字而是通漲問題。」
Stephanie Kelton在另一文章以她兒子的樂高積木為例子,指出「增加政府開支以刺激社會的剩餘資源與人力」這方向是正確的,問題是社會的「積木」就只得這麼多,無視局限只顧不停增加政府開支,最終只會帶來惡性通漲。她指出為締造更多社會資源,撤銷進口關稅、撤除開發土地限制、透過獎懲機制促使美國資金回流,以及放寬移民政策等等。偏偏這些政策目前在國會、以至民主黨內都遭逢激烈反對。
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拜登為了爭取國會支持,又再不能免除地嘗試解答「錢從何來」的問題,並以加徵富人稅、資產增值稅作為答案。以Adam Tooze、Stephanie Kelton等學者為首的現代貨幣主義者從來認為,多年來各界鼓吹的「美國公共債務危機」從未出現;然而政府如今卻為了這個「狼來了」謊言加稅。資產增值稅將使企業大幅削弱投資意欲,而富人稅、遺產稅等則令富人在避稅與出逃至免稅國家之間二選其一,這是早在《21世紀資本論時》作者Thomas Piketty提出過的憂慮。
假若拜登最終在開放市場。引入移民的政策上作出讓步,另一方面又以稅項削弱市場投資意欲,最終只單憑政府一股幹勁推動基建與社福改革,這種「國進民退」的走向,Stephanie Kelton最擔心的結果將是,美國步蘇聯五年計劃後塵。
五年計劃蘇聯 在 Herman Ye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蘇聯五年計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8%81%AF%E4%BA%94%E5%B9%B4%E8%A8%88%E5%8A%83
Note download 筆記下載 : https://hermanutube.blogspot.hk/2016/01/youtube-pdf.html
------------------------------------------------------------------------------
Economics 所有 videos 的 Playlist 可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8H4_PAK1oLM_vhUpd0Xk9
分類的 Playlist 可看:
A. Basic Economics Concepts 基本經濟概念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qV5XGkWjbTy23XwkqNE0I
B. Firms & Production 廠商與生產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rlkuI1wdJUa3UZs0txvjN
C. Market & Price 市場與價格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OWHDRwYI8hvuUhNp9qcQk
D. Competition & Market structure 競爭與市場結構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982crii7XomNNjIx-f8rd
E. Efficiency, Equity & the role of government 效率、公平和政府的角色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nmTnt7Dghh4pVud9e3PPU
F.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經濟表現的量度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IHKIc6pUHUIfTXc3Cmjv3
G. National Income Determination & Price Level 國民收入決定及價格水平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kBABdTOtjs_8aPoTdUf61
H. Money & Banking 貨幣與銀行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FN6Fe_5aEk0mnJpfBe0S1
I. Macroeconomic Problems & Policies 宏觀經濟問題和政策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nndGtdUUvNQpcmax7a1VX
J. International trade & finance 國際貿易和金融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oqrVsbrWDq5V2-ZsNAwBi
E1. Elective I : Monopoly Pricing, Anti-competitive Behaviours and Competition Policy 壟斷定價、反競爭行為及競爭政策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r5Fz1mXcELz7CQ79Omr6nb
E2. Elective II: Extension of Trade Theory,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貿易理論之延伸、經濟增長及發展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esBkw164n1FW0G_UwoiT0
Notes Only Vers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Tsr5jwcpqD4fcPTQZetR8
Definition 背誦︰
中英對照︰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hGrOAWAsVQK3PFBqrXf2V
純英版︰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FSFPWu1LJvURZujQzVJvD
純中版︰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dYV54ZMTkj2m7BWvMU9pB
電子書 (中英對照版 - 230頁) (HK$19.90)︰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ax3kDwAAQBAJ&rdid=book-ax3kDwAAQBAJ&rdot=1&source=gbs_vpt_read&pcampaignid=books_booksearch_viewport
電子書 (純英文版 - 159頁) (HK$19.90)︰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Xh3kDwAAQBAJ&rdid=book-Xh3kDwAAQBAJ&rdot=1&source=gbs_atb&pcampaignid=books_booksearch_atb
電子書 (純中文版 - 159頁) (HK$19.90)︰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Yh3kDwAAQBAJ&rdid=book-Yh3kDwAAQBAJ&rdot=1&source=gbs_vpt_read&pcampaignid=books_booksearch_viewpor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KDSE Econ Past Paper Solut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rq7kTVAuDerVqrfT6WstsV
HKCEE Econ Past Paper Solut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VtFNEdJIya9ANc1X5nhTw
HKALE Econ Past Paper Solut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XFnsqOlPtL3DtsDsb7w4l
------------------------------------------------------------------------------
Please subscribe 請訂閱 :
https://www.youtube.com/hermanyeung?sub_confirmation=1
------------------------------------------------------------------------------
HKDSE Mathematics 數學天書 訂購表格及方法︰
http://goo.gl/forms/NgqVAfMVB9
------------------------------------------------------------------------------
Blogger : https://goo.gl/SBmVOO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hy.page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HermanYeung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uwPFa3pfiM/hqdefault.jpg)
五年計劃蘇聯 在 Re: [請益] 蘇聯軍工的突飛猛進- 看板Warfar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對蘇聯影響最大的是開戰之前的兩個五年計劃
這可以說是蘇聯的黃金十年
1928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
1932年開始第二個五年計畫
第一個五年計劃希望建立重工業與資本
讓蘇聯可以在不借助外債下建立工業
因為蘇聯拒絕承擔所有帝俄時期的外債
所以蘇聯在國際信貸市場是破產的 借不到任何一毛錢
第一個五年計劃最重要的是建立農業改革
也就是在五年之內完成英國一百年的工作
英國工業化之前進行了圈地運動 借助荷蘭資金才達成了累積初期資本工作
進而開始壓迫農業人口轉向工業 開始工業化
蘇聯採用政府強迫方式
蘇聯首先要求五分之一的農民集體化
一九二九年之後進一步要求全體農民集體化 建立一個又一個的集體農場
而一九二九年對於蘇聯人民而言是真正的革命
一九一七年的革命只是政治革命
然而一九二九年的革命卻是實際發生在每一個鄉間每一個農場
所有反抗的自耕農、富農、地主都被批鬥流放
從此蘇聯農業歸於無產階級農民全面掌控
富農地主為了不讓家畜被徵收 所以大量的屠殺家畜家禽
小農也跟著這麼做 甚至無產階級農民也這樣做
因為他們相信了共產黨說的集體化後會配給他們足夠的動物
因此造成了蘇聯農業上面的大災難
蘇聯牛的頭數從二八年的頂峰快速滑落到三三年的谷底 剩下二分之一而已
直到一九三九年都無法恢復到一九二八年的水準
然而由於集體化之後讓農業機械化生產成為了可能
這彌補了畜力損失所造成的影響
集體農場擁有牽引機隊、農業專家 讓計畫性生產更容易掌握
集體農場的產權並不是國有 而是該農場農民集體擁有
在國家要求的產量之外多生產的是可以另外拿出去賣來改善集體農民的生活的
因此這種集體農場並沒有共產之後的消極態度
反而像是集體公司一樣互相競爭爭取利潤
政府由於集體農場的供應 可以滿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進而從農村解放更多的勞動力進入城市進行工業化
十年間大約有兩千萬人口完成城市化變成工業人口
但是集體農場基本上還是建立在剝削的基礎上
政府用低價收購產品 壓榨農村資本 限定生活範圍 強迫勞役等等
然而蘇聯的農村生活品質卻是有著明顯的進步
一九三九年的農村生活遠比帝俄時代來的好很多
實際上農村是能感受到共產制度所帶來的好處
一九三一年的經濟蕭條對蘇聯的工業化也是有很大打擊的
由於農產品的價格下降
所以以農產品為出口大宗的蘇聯對於進口新機器的能力大幅降低
第二個五年計畫蘇聯計畫削減進口、達成國家自足、建立國防工業
二八年到三八年的蘇聯
鋼鐵產量增加四倍
煤產量增加三點五倍
一九三八年的鐵路運量是一九一三年的五倍
三八年的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牽引機與火車頭產國
工業總量百分之八十來自於兩個五年計劃的成果
這兩次計畫帶動了烏拉山以東的工業發展
促成了亞洲內地的工業化與現代化
雖然說看起來蘇聯工業化很成功
但是一九三七年的單一工人生產量蘇聯是不如西方 甚至不如日本
當時有一個指標是紙張產量用於個人的數量
這可以視之為文明指標
美國 103 磅/人
德國 92
英國 92
法國 51
日本 17
蘇聯 11
蘇聯的工業化是建立在要求全體人民犧牲的基礎上
全國所得每年有三分之一再投資於工業 相當於一九一四年英國工業投資的兩倍
整體計畫壓低人民工資與長期的工作
因此蘇聯的工業化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政治宣傳
共產黨不斷的鼓吹犧牲與工業化之後美好的未來祖國
讓人民願意在當下犧牲奉獻 用來享受未來的成果
蘇聯人民的生活在一九三零年開始好轉
食物配給制度在一九三五年廢除
輕工業產品開始流入市場 整體生活水準恢復到一九二七年 而且正在快速改善
社會主義的工業化讓經濟景氣問題消失 也少了自由競爭企業的必要之惡
沒有失業也沒有景氣循環 工人福利優於西方社會
人民有最低的生活保障 然而還是有經濟上面的差異
政府官員、經理、高階工程師等等依然有著高薪
然而這些高收入者的資本無法投入工業 這些人只能將資本轉而買進國家公債
一九三五年史塔哈諾夫(STAKHANOV) 一個煤礦工
設計出了改良採礦的方法 使得每日產量大幅增加
蘇聯工人採用產量計酬 所以整體礦工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這在蘇聯引起了一片風潮
於是大量的紀錄被打破 報紙天天都在報導這些事情
到處都在競爭 每個農場每個工廠都在競賽
蘇聯人民的娛樂就是天天看報紙看看誰又破了生產紀錄
同時未能達成生產目標被視為對於全體人民的罪惡
經營不良被視為對人民的背叛
每個人都陷入了工作的瘋狂之中 都深信著這種工業奇蹟
每個人也都把這些紀錄光榮視為自己的光榮......
於是蘇聯的工業就這麼起來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11.17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