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於學習感到非常大的興趣,但學校的教育並不能滿足我,我在學校求學的不同階段,其實都有著不同的掙扎。我任性的用我自己想要的方式學習,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因此對於學習有了深刻的體會。
我的父母非常重視我的教育,因此在國小國中的時候,幾乎每天下課後都還有才藝班的課要上。我曾經上過的才藝班有書法、作文、英文、畫畫、音樂、鋼琴。這些課主要是爸媽覺得我應該去上而幫我做出選擇的,我的個性也算是順從,都乖乖的去上這些課,也盡量花時間練習。小時候心裡難免會羨慕有很多時間可以玩耍的同學,因為相較之下,我在做的事情不是那麼有趣。除了這些才藝班的課之外,我爸媽還想盡辦法鼓勵我念書。我爸媽不太給我買玩具,倒是書買了一大堆,牛頓,科學小百科,偉人傳記,大英百科全書,世界美術館全集等等。每唸完一本課外書,我會得到五塊錢的零用錢。
因為國小國中的時候,都被規畫好要學甚麼了,在進到建中這麼自由的地方,我覺得我好像頓時失去了目標。我不清楚人生的方向,也無法認同學校教育以及考試的價值,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考試考高分就代表成功,就代表人生的成就。在高二的時候,我常翹課去打撞球,鬼混,也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社團活動上,但對於學校的課業就是提不起興趣。我記得我高三有一次模擬考,排名是全校九百多名,我們一整個年級也不過比一千人多一些些。雖然學校的課程無法引起我的興趣,但我卻對生物學深深地著迷。我考進了中研院的高中生物人才培育計畫,每兩個禮拜的周日到中研院去,早上上課,下午到實驗室做實驗。參與這個計畫對我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細胞生理學、到分子生物學,我廣泛學習生物的知識。下午的實驗課也讓充滿好奇心的我大開眼界。我看到跟臉盆一樣大的椰子蟹,解剖跟手掌一樣大的文蛤觀察內臟,學習PCR技術,學習萃取葉綠素,也看到費洛蒙如何讓一整箱蟑螂瘋狂振翅。這個培育計畫讓我深深的愛上生物學。我從中研院借了很多英文教科書回家,也常到台大醫學院的圖書館去印研究論文來看。我高三的狀態,應該用著魔來形容。我因為想要參加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瘋狂的請公假到重慶南路的漢堡王去K書。當年我的導師對我的寬容,現在想起來簡直不可思議。我記得有一次她把我叫到辦公室去,她問我知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什麼,我說我知道(回頭看,其實我並不是這麼肯定…),她就相信我,讓我依照我的心意去學習了。我花很多時間研究Kreb’s Cycle, Signaling pathways, 粒線體以及葉綠體的電子傳遞鏈,DNA複製的分子機制 (我甚至買了Arthur Kornberg著作的DNA Replication)。好笑的是,我雖然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生物學,但高中生物教材無法引起我的興趣,我在學校的生物學考試成績並不算頂尖,許多對於生物學並沒有特別的熱情的同學考試分數是比我高的。後來我考進了生物奧林匹亞國手培訓營,但是因為我平常沒有機會練習生物實驗,實驗的技術不是很好,最後沒有選上國手。這件事情讓我耿耿於懷許多年,因為我把我高中升大學的希望都寄託在奧林匹亞競賽上,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卻沒選上,我覺得我的人生失敗了。因為我把高三的時間大多都花在學習生物學上了,國手培訓營後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再準備聯考,而且我還處在挫敗的陰影當中,我第一次大學聯考的成績很差。後來我在重考班再準備了一年,才考進了台大醫科。
當年的我以為高中這段的學習經驗是失敗的,覺得這是不自量力的行為。但我現在意識到,高中那段學習歷程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一次自我啟蒙的經驗。建中自由的風氣,再加上導師的信任以及家人的包容,讓我有機會充分的探索我的興趣並且積極的去追求。我被考試的框架侷限了,以為沒有選上國手,沒有得到金牌就是失敗。但其實我在高中時就養成了查找以及閱讀科學研究論文的習慣,並且開始培養獲取陌生學術領域知識的能力。我在高中所培養的閱讀英文教科書的習慣,也讓我日後受用無窮。
我在醫學系的學習歷程比較沒有這麼劇烈的掙扎,頂多在前四年的時間懷疑為何要死背大量的知識。醫學系要背誦的知識量實在是太大,常常讓我感到心煩,有種唸到想吐的感覺。但到了大五進醫院見習之後,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當病人以及家屬問起病情時,我必須要能清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當病人有狀況需要處理時,我沒有時間再去查閱書籍,我需要的知識必須要像反射一樣快速的被提取。如果我沒有學好,沒有記清楚,就無法對病患做出最好的處置。因為有了責任感,我充分的理解也認同熟記醫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開始認份認真的念書。我在醫學系唯一一次得到書卷獎,是在臨床工作最繁重的大七的時候。我清楚的感受到,我被賦予越多照顧患的責任,我學得越認真。
我的博士班的學習歷程是最痛苦的一段。博士班雖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環,但幾乎沒有一個既定的框架。博士班還有一些學分要修,但是並不多。我在博士班修過的課印象都不深,許多課程其實大學都上過了,但偏偏學校不給抵免,非得要我再修一次不可。倒是我自己選的程式設計概論對我的人生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博士班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因此博士班導師是影響博士班學習歷程當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回頭檢視起來,我會離開博士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和我的指導教授對於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想法並不契合,對我個人來說,發展新技術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向,但我的指導教授認為生物研究應該著重在探討現象背後的原理。簡單來說,我們兩個人重視的點不一樣,我不適合在他的實驗室做研究,我比較適合在生醫工程的博士班就讀。我處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裡其實給了我一個意料之外的機會,為了追求我理想中的科學研究,我必須要仰賴自我學習的能力去獲取許多我的實驗室並沒有的知識與技術。
這幾年下來,我對於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有了比較清楚的領會。我要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我會先確認學習的目的。對我個人來說,清楚學習的目的之後才能找到學習的動機。純粹為了好玩,一時興起而學習很難持久,也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比如說,我學習深度神經網路是為了實現數位病理輔助診斷系統,進而彰顯數位病理系統的價值。確立學習的目的之後,我會開始嘗試了解這個知識領域的大架構,接著試著找到這個知識領域裡面關鍵的基礎假設與原理。比如說,深度神經網路是機器學習的一個分支,我會先學習機器學習領域的大架構,接著了解演算法學習的原理。我會先從最簡單的基礎原理開始,確認完全了解之後,就開始朝我需要學習的子領域學習。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動手實作非常重要,我很認同諾貝爾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所說的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我動手實做了Perceptron, Multi-layer perceptron, fully connected deep neural network, convolutional network,在這過程中,透過程式的實踐印證我在理論上的學習。總結來說,我對於學習新領域的心得是,要達到有效的學習,首先要清楚學習的目的,接著了解知識體系大架構以及涵蓋的範疇,理解關鍵原理,接著要明確界定學習的目標及範圍,最後是深入的學習、並且反覆透過實踐來檢驗學習成效。同樣重要的是熟悉學習的工具,找到關鍵的資訊管道,這對於提高學習效率至為關鍵。
創業,對我來說又是另外一個自我學習的巨大挑戰。創業是個無邊無際的問題,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在於,我還無法清楚的界定我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及技術的領域,更遑論去了解其架構。當然,這問題的核心在於,創業的過程本身就無法清楚界定。試著要去找出一個清楚的脈絡,我認為是極其困難的。我認為創業比較像是一個戰爭。我們可以清楚觀察並理解的,是每個小戰役的樣貌。試著贏得一個戰役,帶著在這個戰役學習到的經驗,前往下一個戰場,才有機會逐漸拼湊出這個戰爭的大局。在這過程當中,創業家必須要既短視又有遠見,要可以讓公司贏得一個戰役,但是又要預見下一個戰場並且做好準備,這樣長短程思考的轉換以及平衡,是個非常艱鉅的挑戰。我想,三年之後我再回頭看,應該會對於這個學習的歷程有更清楚的理解。現在,也就只能帶著我所學到的勇敢前進了。
「中研院 生物 圖書館」的推薦目錄:
中研院 生物 圖書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衛院創院院長吳成文80傳承慶賀 「2018生醫研究與轉譯研討會」見證與回顧
國衛院6月30日舉辦「2018生醫研究與轉譯研討會」,時逢創院院長吳成文院士八秩壽辰,研討會內容回顧了自1996年1月國衛院正式創院以來,台灣在轉譯醫學領域無論研究與政策上的成果,各大醫學院也分享院校傳承及培育科學新苗的進展。
陳建仁副總統特別親自蒞臨為吳成文慶賀,陳建仁表示,吳成文為當今台灣生物醫學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其高瞻遠矚、熱忱不懈與無私投入之精神,為現在國內推展生技產官學界需要學習的楷模。
國衛院創院董事長張博雅、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也出席致詞;中研院院士錢煦也特地從聖地牙哥回國為好友秩賀;吳成文三位子女也分別從各國歸台為父親慶生。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出席演講者皆為吳成文同學、好友及學生們。包括彭汪嘉康院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研所許重義教授、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張仲明教授、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李德章特聘研究員、高雄長庚醫院陳肇隆教授、台大醫學院楊冸池教授、以及現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余幸司教授、現任國衛院副院司徒惠康、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吳妍華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以及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會理事長施修明教授等。
吳成文以研究微生物細胞的基因轉錄,對RNA聚合酶的分子機制研究有突破性的貢獻,他發現了鋅離子在基因轉錄扮演重要角色,證實鋅手指(Zinc Finger)的重要性,也奠定了他在國際分子生物學界的地位。
因此,今天上午分別來自日本國家基因體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tics)的 Nobuo Shimamto博士、印度國家科技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Dipankar Chatterrji 博士、美國西奈山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ZaK Hillel博士、韓國先進科學技術研究院(Advanced Instit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won Kang 博士,主要分享當今RNA 研究的進展,也指出在蛋白質藥物已成為新藥開發主流下,加上DNA及RNA 測序科技進展,RNA對疾病機制的研究以及轉譯醫學需要更多的投入與關注。
李德章及張仲明則回顧吳成文接續錢煦為中研院籌備生物醫學研究所的過程,他笑稱自己1982年從美國回到中研院時,研究環境猶如從天堂到地獄,吳成文帶領下,開創了研究評鑑制度、特約講座人才招攬、成立分子生物學會並爭取辦理國際研討會、培訓腫瘤專科醫師等,為今天台灣奠定了生物醫學的基礎。彭汪嘉康也進一步分享台灣腫瘤醫學如何一路走來,今天已與世界同步。
吳成文創建國衛院歷經了四年,周旋立法院、衛生署、地方政府爭取預算、找地、研覽人員,早期國衛院甚至必須向各研究機構寄借場所,篳路藍縷。然而,完成國衛院建院並擔任創院院長一任之後,吳成文不但不戀棧,轉而接任當時有嚴重財務危機的台北醫學院董事長,最後不但轉虧為盈,將其改制成大學,北醫附醫、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三所醫院也在其時代增建,但在北醫漸入佳境,吳成文一樣選擇功成身退。
Reference:
1. 完整新聞報導詳資料來源: 環球生技月刊 Global Bio & Investment( http://bit.ly/2tG9aaC )
2.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2018生醫研究與轉譯研討會(Biomedical Research & Translation Symposium)」 : http://bit.ly/2lJkSwN
3.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國家衛生研究院 (中華民國)
國家衛生研究院圖書館
中研院 生物 圖書館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氣候宜人的日子,不妨來一趟文藝之旅吧!
最近,有些朋友在詢問「聽說中研院有不少豐富的館藏,要去哪邊查詢開放時間?參觀需要付費嗎?導覽要如何預約?」
每週三、週六開放的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及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珍藏著院內研究人員數十年來,歷經15次考古發掘的研究成果收藏,與憂慮原住民傳統文化快消失的研究員們,四處奔走保存的辛苦付出。還有多處平日開放的藝術文化殿堂,隱身於院區內。
中研院所有館藏,均為免費參觀。
🔷歷史文物陳列館—
開放時間:每週三及週六09:30-16:30
開館日逢選舉日、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不開放(以本館網頁公告為準)
聯絡電話:(02)2652-3180
傳真電話:(02)2786-8834
網址:https://goo.gl/NiCluT
👉特展訊息👈
「縈青繚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展覽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 二樓特展區(207室)
展覽時間|2016年10月29日起(每週三、六9:30 ~ 16:30)
更多詳情:http://ppt.cc/JCBAa
👉特展訊息👈
「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
展覽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 二樓內閣大庫檔案區(203室)
展覽時間|2016年10月22日起(每週三、六9:30 ~ 16:30)
更多詳情:http://ppt.cc/kkEuK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開放時間:每週三、六 9:30 - 16:30,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休館
學校團體若有參觀教學需求,可於參觀前15~30日內填寫線上申請表
聯絡電話:(02)2652-3308
傳真電話:(02)2652-3310
網址:www.ioe.sinica.edu.tw/museum
👉特展訊息👈
「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的近代發展與多元再現」
展覽地點|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第二展示室(特展室)
展覽時間|至2016年11月30日(每週三、六9:30 ~ 16:30)
更多詳情:http://ppt.cc/v6Zic
🔷嶺南美術館—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12:00~17:00;週六10:00~17:00;週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20人以上團體,若需於其它時間參觀,可於兩週前填妥「提早開館或導覽申請表」向本館申請 (http://lnfam.sinica.edu.tw/visit4.php)
聯絡電話:(02)2789-9937
傳真電話:(02)2789-9938
網址:https://goo.gl/R3YTla
🔷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
開放時間:限國小三年級以上及20人以內之機關團體,於一個月前以電話並備函預約
聯絡電話:(02)2789-9579(動物標本館)、(02)2787-2223(植物標本館)
傳真電話:(02)2789-9624
網址:https://goo.gl/BzoCIR
🔷胡適紀念館—
開放時間:每週二~週六(09:00 - 17:00),國定假日不開放參觀。
聯絡電話:(02)2782-1147、2789-9720
傳真電話:(02)2653-3302
網址:www.mh.sinica.edu.tw/koteki/
🔷吳大猷紀念館—
開放時間:每週一~週五(09:30 - 16:30),國定假日不開放參觀。
聯絡電話:(02)2783-5386
傳真電話:(02)2783-3654
地點:本院物理所大猷館4樓
網址:http://140.109.103.221/~tywufund/
🔷傅斯年紀念室—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7:00,國定例假日除外
聯絡電話:(02)2782-9555 分機600
傳真電話:(02)2783-1892
地點: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內
網址:http://lib.ihp.sinica.edu.tw/03-rare/MWSP/01/Fu.htm
中研院 生物 圖書館 在 中央研究院院長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中央研究院圖書館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生物研究工作、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央研究院英文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中央研究院圖書館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中研院 生物 圖書館 在 中央研究院院長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中央研究院圖書館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生物研究工作、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央研究院英文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中央研究院圖書館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中研院 生物 圖書館 在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圖書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為提昇圖書館服務品質與有效統籌運用本院經費,於民國八十五年五月,由本院院務會議議決,由生命科學組分子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生物醫學研究所、植物暨微生物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