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告🇹🇼🇭🇰】「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會議
據近年學界所悉,廣東的說唱傳統最遲在17世紀衍生了出版事業,「粵語」由口述傳統演化為書寫傳統。作為起源自南中國的重要語言,21世紀以粵語為母語者在全球約有一億二千萬人。不論是歷史學者慣見的包括畫報、粵謳、粵劇、粵語小說、教科書、翻譯文本(如1862年丕思業(Charles F. Preston,?–?)粵譯的福音書),還是近年社會關心的粵語歌詞、詩、散文、小說等等,都可以看到粵語書寫傳統延綿不絕的生命力。在2010年代,由於香港社會環境與市民身份認同的變化,社會漸次浮現「粵語文學」的概念,但我們對它的敘述卻正面對種種艱難。「香港文學」看似尚未決定收編、串連抑或拒斥「粵語文學」,而自「粵語文學」的概念成為香港的社會議題以來,「粵語文學」、「香港文學」的定義、由來與其知識系統的建置,均不斷形成各式論戰。
無庸諱言,「粵語文學」概念成為潮流與2010年代以來香港的「本土化」思考有密切關係,但早見於17世紀的「粵語書寫」卻反映「粵語文學」有其非政治化的由來。究竟今天香港的「粵語文學」是對嶺南「粵語書寫」的傳承、20世紀中末葉以來「香港文學」建構出來的分枝、抑或是2010年代創作者想像與努力的成果?是次研討會旨於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邀請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
會議日期及時間:2021年10月1日(五)19:00–21:00
會議地點:網上視訊進行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公眾名額:250人
公眾報名網址:一律採線上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QxGGFt53AsYDXAm04YWQiSQHy8Yr_d5lzBB08Png9TTSDfQ/viewform
(QR Code of Google Form)
公眾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21年10月1日(五)17:00止。
洽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發表人:
李薇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
邢影,《伊索傳·驢仔》譯者
洛琳,文學評論人
梁柏堅,填詞人
鄧小樺,香港文學生活館
關煜星,《迴響》
(按筆劃排序)
主持人:
孔德維,臺港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介紹 訪問作者: 祁立峰 內容簡介: 《讀古文撞到鄉民》古文大師兄祁立峰回來了,帶你看古人論戰、耍廢、發神文! 人生短短幾個秋,不嘴不罷休……江山美人的壯志豪情下,更多的是×話全開的歡樂日常! 讀懂古人...
中國文學論戰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著近年香港「守護廣東話」的聲浪愈來愈高,社會亦浮現「粵語文學」之概念。到底什麼為之「粵語文學」?以母語書寫又有什麼文化和時代意義?
/
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 or Imagination? Cantonese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據近年學界所悉,廣東的說唱傳統最遲在17世紀衍生了出版事業,「粵語」由口述傳統演化為書寫傳統。作為起源自南中國的重要語言,21世紀以粵語為母語者在全球約有一億二千萬人。不論是歷史學者慣見的包括畫報、粵謳、粵劇、粵語小說、教科書、翻譯文本(如1862年丕思業(Charles F. Preston,?–?)粵譯的福音書),還是近年社會關心的粵語歌詞、詩、散文、小說等等,都可以看到粵語書寫傳統延綿不絕的生命力。在2010年代,由於香港社會環境與市民身份認同的變化,社會漸次浮現「粵語文學」的概念,但我們對它的敘述卻正面對種種艱難。「香港文學」看似尚未決定收編、串連抑或拒斥「粵語文學」,而自「粵語文學」的概念成為香港的社會議題以來,「粵語文學」、「香港文學」的定義、由來與其知識系統的建置,均不斷形成各式論戰。
無庸諱言,「粵語文學」概念成為潮流與2010年代以來香港的「本土化」思考有密切關係,但早見於17世紀的「粵語書寫」卻反映「粵語文學」有其非政治化的由來。究竟今天香港的「粵語文學」是對嶺南「粵語書寫」的傳承、20世紀中末葉以來「香港文學」建構出來的分枝、抑或是2010年代創作者想像與努力的成果?是次研討會旨於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邀請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
日期及時間:2021年10月1日(五)19:00–21:00
地點:網上視訊進行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島聚讀書會 一八四一書店
公眾名額:250人
公眾報名網址:一律採線上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QxGGFt53AsYDXAm04YWQiSQHy8Yr_d5lzBB08Png9TTSDfQ/viewform
(QR Code of Google Form)
公眾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21年10月1日(五)17:00止。
洽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發表人:
李薇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
邢影,《伊索傳·驢仔》譯者
洛琳,文學評論人
梁柏堅,填詞人
鄧小樺,香港文學生活館
關煜星,《迴響》
(按筆劃排序)
主持人:
孔德維,臺港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文學論戰 在 台灣賦格 Taiwan Fugu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我回應朱立倫的文章底下,有一群識字率顯然不高的同學,一直跳針「二二八、白色恐怖也死了很多外省人」。
對呀,沒錯啊,怎麼了嗎?
所以死了很多外省人,國民黨就不爛了嗎?你的意思是外省人命賤死好?
要講外省人的故事,沒問題。我就外省後裔,我也很樂意聊聊,戰後初期有些怎樣的外省人被國民黨迫害。
比如說,台大中文系系主任許壽裳。他是受陳儀邀請,來台灣任職的學者,同時也是魯迅的好友。他跟當時許多歧視本省人的外省人不同,許壽裳一直都公平對待本省人,深知受過日治時期教育的台灣學者實力非凡,不會隨便斥之為「奴化」。他任職台大中文系,甚至以自己系主任的職位為擔保,為本省學者楊雲萍爭取教授職位。
很棒對不對?這樣的學者,簡直是省籍融合的典範。
1948年,許壽裳因為與魯迅等左派文人關係密切,被國民黨暗殺。許壽裳臉頰和脖子中了四刀,喉嚨幾乎全被砍斷。
比如說,版畫家黃榮燦。他來台灣任職,還在台北開了個人畫展。來台期間,黃榮燦與本省的文化人接觸,折服於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學養。其後,他遇到了二二八事件,非常同情台灣人的遭遇,於是創作了描繪二二八的名作〈恐怖的檢查〉(就是本文附圖)。除此之外,黃榮燦教過的學生包含了後來的大師楊英風,也資助過台灣舞蹈家蔡瑞月,並且也被原住民文化吸引,很早就開始研究蘭嶼、綠島。
很棒對不對?這樣的藝術家,也是省籍友好的典範。
1952年,他因為白色恐怖案件被逮捕,同年槍決於馬場町。
或者我們也可以聊聊歌雷。他是外省作家,但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有感於省籍裂痕越來越大,於是創辦了「橋」副刊。取名為「橋」的意思,就是希望可以建立外省人和本省人溝通的橋樑,一起思考如何共同生活。歌雷知道本省籍作家主要以日文寫作,無法在粗暴的語言政策下暢所欲言,更設計了非常貼心的辦法——本省人可以用日文寫好文章,然後編輯會找人翻譯成中文,在「橋」副刊發表。同時,他還辦了多次茶會,讓雙方能有空間交流。在這塊版面上,本省作家楊逵、葉石濤、吳濁流、楊雲萍、王白淵等人;外省作家駱駝英、陳大禹、孫達人、雷石榆等人,都能一起交流討論台灣文學的未來。他們之間常常意見不合,甚至爆發論戰,但他們至少都能在「橋」上溝通意見;本省作家明白外省作家建設中國文學的願望,外省作家也漸漸明白本省作家在日治時期的文學奮鬥。
很棒對不對?真正是放下成見,為文學的未來打拼。
1949年,「四六事件」爆發,歌雷被牽連入獄,經過親戚多方營救才勉強救回,從此在文壇消聲匿跡。參與「橋」副刊的多名本外省作家,或者坐牢、或者被驅逐離開台灣,或者根本被殺。
既然提到了陳大禹,我們也可以聊聊這外省劇作家。陳大禹在戰後來台,與一群朋友組建了「實驗小劇團」。這個劇團從成立之初,就分成「國語組」與「台語組」,希望能夠更貼近台灣民眾,促進本外省交流。而在1947年年底,也就是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同一年,陳大禹希望能夠反省這個事件,於是寫了《香蕉香》這齣戲,在中山堂上演。上演當天中山堂爆滿,但演著演著,台下本省與外省的觀眾情緒逐漸沸騰,雙方最後打了起來,戲也演不下去了⋯⋯但無論如何,在那敏感的一年,陳大禹等戲劇人還是頂著政治壓力,編導演出了這樣的戲劇。
很棒對不對?用戲劇來思考族群問題,而且連語言問題、文化問題都照顧到了。
1949年,「四六事件」爆發後,陳大禹感覺到國民黨要大清算了,於是先行潛逃回到中國。此後不但再也沒有回到台灣,也沒有在戲劇界有什麼表現了。
國民黨是不是迫害了很多外省人?是。
但你有發現嗎,國民黨迫害的,有非常多是「同情台灣人、願意平等對待台灣人」的外省人。能溝通講理的外省人,常常一不小心就死了,就被關了,就被趕出台灣了。而整天喊「奴化」的,歧視本省人的,則可以繼續做大官發大財,享盡文藝界的資源。
你要台灣人怎麼想?
我自己就是外省後裔,我多希望活躍在檯面的我族前輩,是這些死了的被關的被驅逐的,真正有同理心也有判斷力的外省人。
看到這裡,如果有認真去google這些名字的國民黨人,大概又會跳腳:你說的這些人,又一堆共產黨啊!他們本來就該死!你是不是又同情共產黨啊你說!
如果你得意洋洋,覺得這樣就抓到小辮子,那我只能很遺憾地告訴你,你又錯了。
重點不是「我是不是我又同情共產黨」,重點是:
「為什麼當時會同情台灣人的,以左派人士居多?」
你們國民黨在幹嘛?
國民黨在台灣殺人越貨,左派人士在台灣修補族群裂痕,你覺得台灣人要怎麼選擇?
回到最初的省籍問題,我其實一直不能明白,每次我講國民黨過去殺了多少人,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國民黨也有殺外省人啊」,而且這些人還都是國民黨支持者。
欸,「國民黨也有殺外省人」,能合理推出的結論應該是「所以外省人也恨國民黨」,而不是「本省人不准恨國民黨,你們要跟我一起愛國民黨」吧?
所以你覺得國民黨殺外省人是一件好棒棒,值得支持的歷史功績?
站在外省人立場,仔細想想:國民黨不就是那個把你騙到台灣,騙你會帶你回家,殺你關你,最後為了自己的種族優越感而不願意對台灣人誠心道歉,害你在台灣社會處境尷尬的政黨?
從歷史的罪業來看,本省人去恨國民黨,是天經地義;外省人去愛國民黨,則根本是認賊作父。醒醒吧,不要再去當國民黨的肉盾了。
---
網頁好讀版:
https://chuckchu.com.tw/article/199
中國文學論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介紹
訪問作者: 祁立峰
內容簡介:
《讀古文撞到鄉民》古文大師兄祁立峰回來了,帶你看古人論戰、耍廢、發神文!
人生短短幾個秋,不嘴不罷休……江山美人的壯志豪情下,更多的是×話全開的歡樂日常!
讀懂古人也理解現代,文言白話一起串連,就是那麼簡單!
聽膩了正能量時,古文教你厭世哲學教你風平浪靜;
魯到懷疑人生時,古文讓你廢到極點讓你海闊天空!
古文所寫的內容,就是古代人們生活的樣貌,也是時代課題下,古人面對生存的掙扎。
厚植古文閱讀力,就更能洞悉現世的紛亂時局。跟著大師兄祁立峰,一招一招練出你的現世求生法則吧!
遍覽古文典籍,行走鍵盤江湖,古文大師兄祁立峰帶來全新的廢文招式!
‧戰國理科先生墨子,以腦補的中二力,擊退現實大軍
‧漢代樂府老司機,公開表演搭訕虧妹,竟然慘遭打臉
‧三國嘻哈俠諸葛亮,舌戰東吳群雄,成為說唱新霸主
‧魏晉肌肉美男嵇康,打鐵維生兼健身,演繹傲嬌新定義
‧南宋癡情漢陸遊,除了愛表妹愛國家,還愛一起學喵叫
作者簡介:祁立峰
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文學理論。另從事文藝創作,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讀古文撞到鄉民》、《來亂》等書。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