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國中的講座後,看家長們沒有提問,我先提出了一個很多國中生的親子之間,常會遇到的狀況:「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都在滑手機,怎麼辦?」果然,許多的爸媽都表示想知道該怎麼溝通。
此時,有位國中生的男生跟著爸爸一起來,我詢問家長是否可以跟他直接對話,也就是我扮演爸爸的角色,他很勇敢的說好。於是,對話開始。
對話過程,男生基本上是願意放下手機的,只是卻不斷的確認: 「所以,是從全部的菜都上桌了,才需要把手機放下嗎?」「我吃完了,就可以開始滑手機了嗎?」我從這幾句的問題中,有了好奇,察覺到他對於何時可以再拿起手機的時間點
「兒子,怎麼了,爸爸感覺你好像有點急著要吃完飯的感覺。」(好奇現在的感受)我模擬扮演他的爸爸。
「嗯,沒有啊。」這位男生說。
「當手上沒有手機,跟爸爸媽媽吃飯時,有什麼感覺嗎?」(以感受為出發點)
「尷尬。」孩子直接講出了他的感受。
「這個尷尬是什麼?」(順著話來反問)
「就是⋯⋯沒有話可以說。」
「爸爸和媽媽平時在吃飯時都沒有跟你聊天,或是問你問題嗎?」(好奇過往的事件)
「嗯,沒有。」他想了一想,搖搖頭。
原來孩子想要匆促吃完飯的原因,是因為親子之間互不講話的尷尬。於是,我再問:「你想要跟爸媽聊天嗎?」(好奇現在的想法)我假裝是爸爸在問話,其實是希望讓他坐在一旁的爸爸聽到孩子的內心想法。
「不曾有過,所以不知道。」他想了一想,回答了這句話。
「那麼∼你期待與爸媽聊天嗎?」(好奇現在的想法)我換另一個問法。
「嗯,期待。」他沒有猶豫,直接對我點了點頭。
此時,我轉頭看了一下他的爸爸,而這位爸爸也非常棒的轉頭跟兒子說:「爸爸願意為你改變。」我再對著孩子說:「孩子,爸爸說他也期待,想要開始跟你在吃飯時,多多聊天。那麼∼你願意放下手機,不再想何時可以再拿起手機,單純跟爸爸媽媽享受親子時光嗎?」孩子點點頭:「嗯,我願意。」
聽得出來,孩子的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能夠得到與爸媽的連結,雖然內心期待,但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於是,用手機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再以匆促吃飯來忽視心中的尷尬。幸好,坐在一旁的爸爸,給了孩子最棒的回應。也是我從演講開始到最後,第一次看到了這位爸爸的燦爛笑臉。
.
教養的根基是關係,唯有緊密的關係,我們說的話他才願意聽得進去,並且是真心的去嘗試。而關係的凝聚,不能永遠是某一方在教導另一方,絕對是兩方都能夠放下所謂的權威、身分,因為珍惜對方而共同的調整。
當爸媽願意改變了,孩子才有機會願意改變。否則,只是流於形式上的做給我們看,在我們背後他怎麼做,根本不知道。這個改變,指的不一定是行為上,而是爸媽願意破除高高在上的那道牆,開啟心門,逐步往孩子的內心靠近的情感連結。
.
本文摘自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
作者:澤爸(魏瑋志)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書可以分享的篇幅有限,所以這本書裡相當精彩的對話過程,只能呈現如摘文比較短的部分。
即便摘文裡的互動過程比較短,顯然也需要經過長期練習,而且也不一定每次找青少年對話,就能這麼流暢,尤其在公開場合。很多青少年對大人說話,根本「不知道」到天荒地老,需要時間與機遇,才能打開自己的心。也有青少年的語言表達很弱,那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像是透過藝術。
但能從摘文裡學到一、兩句,或者有所啟發,也就相當好了。更深入的學習,要請各位到澤爸的臉書粉專,去多多參與澤爸的直播、podcast、講座……
這篇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了,明天晚上還會有另一本書的贈書直播,歡迎大家參與。
祝願您,能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跟對方連結,因為這種關係最是輕鬆自在!
不說教的情商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價值的回應是「有效稱讚」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於被認同與作出貢獻。
凡事被罵、被唸的孩子,成天遭受到負面言語的攻擊,「你真的很不專心。」「你有夠粗心的。」「你實在是很調皮耶!」內心的價值感就會逐漸地低落,因為,他會認為他的付出沒有做出貢獻,也沒有從最重要的人身上獲得肯定。
在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的著作《正向聚焦》中有說道:「一個人的行為,不會永遠一成不變。而且,行為是波動的。」例如,我們期望下午四點放學的孩子,能在六點前把功課寫完,他卻總是拖拖拉拉,而且完成的時間不會是固定的,有時九點或八點,如果有一天是在七點,雖然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卻已是在他過往行為波段中的高點。此時,我們可以在孩子行為的相對高點時,給予正向的回應。
不要總是在孩子的行為當中挑錯,而是要多看到他的好,即使這個好是微小的。
給予孩子價值感的稱讚,有四個要素:
1. 事實的客觀陳述
2. 父母的感受
3. 孩子的內在特質
4. 謝謝他的付出
「你寫功課有時會到九點才寫完,今天居然提早到七點就完成了,爸爸有些驚喜,也很替你開心。你能夠提早也表示你在專注力上有提升,謝謝你願意主動面對煩人的功課了。」雖然孩子寫完的時間,依然低於爸媽的預期,但是,我們肯定的是孩子從九點提早到七點的進步。對孩子的稱讚,要以對他自己的比較為主。
■ 「媽媽在忙的時候,你很貼心的來問我需不需要幫忙,實在感到很窩心。有你的幫忙,真的加速了做家事的速度,你是我最棒的小幫手,孩子,謝謝你的協助喔。」
■ 「你今天寫完功課,很自動的把所有作業都分類好一次拿給我,節省了我許多的時間。我看了內容,你寫得認真又很仔細,真的好棒喔,謝謝你越來越懂得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喔。」
當然,如果每次的稱讚都講這麼長,孩子也可能會不耐煩.我們可以把上述四個元素,任意取樣來搭配組合,兩個或三個都行,給予適度的肯定就好。但是,重點是,「事實的客觀陳述」一定要包含在句子裡喔,因為,把經過詳細地說出來,表達出「你的好,我都有看在眼裡」的意涵,而其他的元素要怎麼排列,請自由發揮囉。
孩子在建構自我認同的時候,最渴望從爸媽的肯定中獲得認同,也是有效稱讚的重要性,即便沒有達到爸媽的期望,我們也能從中讚賞他,這才是真正無條件的愛。
若是沒有從爸媽身上獲得認同,就會往外尋求認同,像是同儕或社會。所以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永遠達不到爸媽的期望,而是要讓他知道:「我對你的期望是我的事,你不用為我的期望負責。不管你做得如何,我都會看到你的好,給予肯定,並接納最如實的你。因為,你永遠是我最愛的孩子。」
擁有過無條件的被愛,才會有無條件愛人的能力。
.
本文摘自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
作者:澤爸(魏瑋志)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篇延續昨天的贈書直播,能肯定他人價值感的人,自己會很有價值感。
我們不斷表達善意,即便這次溝通不成,還會有下次。但沒有善意,說不定對方連聽都不想聽。
澤爸真的很認真,這本書集結了很多好書的精華,相當超值。摘文裡的原則拿到一般關係使用,也都相當好用。
祝願您,不管孩子有沒有達成我們的期望,都能善意且正面地回應他!
不說教的情商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_要讓對方感覺被愛,就要先學會關愛自己的情緒
.
沒有人天生會當爸媽,我們都是有了孩子才開始學習怎麼做爸媽的。買了產品還有說明書來教我們如何用,生下孩子卻沒有任何使用手冊來告訴我們要怎麼教。同時,我們又深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面對孩子的事情,內心湧出莫名的焦慮。
孩子寫功課的字歪七扭八,唸他「字很醜、你很不專心、有夠糟糕。」
孩子在外頭哭鬧,大吼「吵死了、只會哭、再哭我就打下去囉。」
孩子對我們不耐煩,一巴掌打下去「你這是什麼態度!」
有了情緒,打了他、吼了他,可能會感到後悔與自責,於是對孩子講道理:「我這是為了你好。」指責他:「要不是你惹我生氣,我會打你嗎?」或者,生完氣之後,假裝沒事發生呢?!如果我們只是責怪他人或選擇暫時遺忘,沒有鼓起勇氣來面對這些錯誤與情緒,同樣的狀況只會不斷地重蹈覆轍、一再重演。
我發現,這一切由情緒所引發的衝動行為,只是在發洩內心的不滿罷了,並沒有真正的在教導孩子,反而可能讓孩子的內心承受了莫大的傷害,造成他心中的冰山與陰影,影響著他的未來。
我們會生氣,吼他、罵他、唸他,是因為擔心、煩惱或希望能教好孩子。有這些感受與想法,當然是因為愛他,然而,我們對他所展現的姿態與行為,是不是真的有讓他感受到被愛呢?
如果希望在教養孩子的當下,能讓他依然感受到被愛,我們就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然而,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嗎?我們允許自己生氣嗎?允許自己自責嗎?允許自己後悔嗎?從小養成的情緒習慣,倘若都是被指責的、被否定的、被忽略的,我們很有可能會用相同的方式來回應自己與應對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在衝突之下,能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就要先學會用關愛的方式來應對自我的情緒。因為,要接納有情緒的孩子,要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
本文摘自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
作者:澤爸(魏瑋志)
.
討論議題:
■ 我們會生氣,吼他、罵他、唸他,是因為擔心、煩惱或希望能教好孩子。有這些感受與想法,當然是因為愛他?
■ 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