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家的織錦室】
英法兩國自古愛恨交織,彼此情仇夾雜,歷代君主無不想方設法跨越英吉利海峽攻城掠地染指對方,光是14至15世紀的百年戰爭便綿延一百多年,再到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兩國又因宗教、政治情勢、殖民地利益…等複雜因素,各自拉著好朋友一同下水攪和,這一打又要到1815年拿破崙兵敗下台,英國才得意洋洋迎來「日不落帝國」威名。
長年以來透過各種形式頻繁交流,兩國雖各自擁有不同習慣與文化,總難免相互影響,而且浸濡極深。儘管英國最終以國力取勝,然而自法國宮廷所輸出的奢華美感與享樂習性,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在任期間大力推動的奢侈品熱潮更是席捲整個歐洲。
既浮誇又精緻的法式品味不只呈現於衣著、飲食或藝術層面,也反映在建築設計上。
英格蘭第六代考文垂伯爵喬治・考文垂(George Coventry,1722-1809)就是法式風格擁護者。
-------------
這位伯爵大人繼任爵位之前曾任下議院議員,襲爵之後便正式進入上議院,更在1752-1770年間,長達18年擔任連續兩位英國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1683-1760)和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的「寢宮勛爵」(Lord of the Bedchamber )。
這職位表面上是要待在寢宮內伺候國王吃飯穿衣洗漱沐浴,無論在他舒暢開懷或是勃然大怒,坐擁情婦或者操勞國事時,都得陪伴在側,然而實際上許多勞動事務都有僕人代勞;因此身為寢宮勛爵最重要的好處便是得以貼近國王,成為心腹獲得垂愛,進而掌控資源與大權。
從這個角度看來,考文垂伯爵確實是一代重臣,有錢又有權,他的鄉間別墅自然不能馬虎。
考文垂伯爵在1751年繼承伍斯特郡(Worcestershire)的克魯姆宅邸(Croome Court)。克魯姆宅邸興建時間可以往前追溯到1640年代早期,到了事業與前途一片看好的第六代考文垂伯爵一接手,便找來英國建築師羅伯特・亞當(Robert Adam,1728-1792)進行大改造,成為新帕拉迪奧式(Neo-Palladian)建築典範,也曾接待數位英國君主,如喬治三世、維多利亞女王等人來訪。
-------------
雖然遠在大不列顛,伯爵大人對於洛可可藝術的偏愛卻不因距離而削減。克魯姆宅邸有間織錦室(Tapestry Room),室內牆壁是由濃麗明豔的朱紅織錦畫綿延而成,這在當時是首創的新穎手法。
織錦室原來是1763年,伯爵委託巴黎皇家戈白林織錦廠(Royal Gobelins Manufactory)的雅各・尼爾森(Jacques Neilson,c.1718-1788)工作室為他製作織錦,又有法國洛可可大師布雪(François Boucher,1703-1770)操刀,以古典神話故事設計畫面場景,至1771年終於大功告成,在那年初夏運抵英格蘭,進行組合安裝。家具的鍍金框架則於 1769 年在倫敦製造,而織錦椅面同樣為巴黎戈白林織錦廠出品。
一切就緒全體到位後,克魯姆宅邸的織錦室從此成為英格蘭鄉間最具法式風味的一道風景,也是伯爵招待賓客最引以為傲的華美空間。
-------------
可惜人生與運途終有限制,傳承至1902年第九代考文垂伯爵時,他把這些織錦和座椅都賣給巴黎藝品商,1949年第十一代伯爵再把織錦室的天花板、地板、壁爐架、門和門框等室內設計配件,通通賣給美國克瑞斯基金會(Samuel H. Kress Foundation)。
這麼一來,克魯姆宅邸的織錦室已經不復存在,蕩然無存。
幸好,克瑞斯基金會1958年把手上持有的克魯姆織錦室收藏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甚至協助館方買回原來的織錦座椅並加以修復,而橡木地板則為織錦室原件,依照原來設計圖稿鋪設,至於天花板則是以複製品安裝在博物館內。經過多方努力,如今我們才得以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見到織錦室當年在大宅內的光彩模樣。
-------------
克魯姆宅邸現在已經交給基金會管理並對外開放,訪客得以見識到綠意扶疏的庭園和可觀的藝術收藏,可惜織錦室早已遠離故土,落腳於異國。說來雖然不免遺憾,但若繼續留在英國,難保二戰烽火延燒時,這些珍貴的織錦和家具設計是否也會跟著遭殃。
大都會博物館的室內裝飾情境布置和修復專業向來令人讚嘆,下回有機會拜訪的話,記得要多留點時間逛逛這些驚人的文化資產,那是最美的時光隧道,走過一個展覽室,便是跨越了不同世代與藝術風格。
悠悠歲月,天涯近在咫尺。這就是博物館每每令人感動莫名的功能啊~
-------------
想像一下兩百多年前,織錦室剛完工的精美面貌,你會想在裡頭做哪些事?喝茶?閱讀?彈琴?吟詩或唱歌?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ClumsyCynthia 黃可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點開我! ——————————————— London is the one city i’d want to live in among all the places i’ve been to in Europe… Considering the flight...
不列顛 博物館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 涂豐恩來到空中,帶大家書籍《大不列顛兩千年:從羅馬行省、日不落帝國到英國脫歐,王冠下的權力更迭及對世界秩序的掌控》/ 聯經出版
《大不列顛兩千年》是為新一代讀者所寫的全新英國史,豐富有趣、通俗易懂、權威且全面。本書從成為羅馬行省前,只有原住民居住的不列顛島開始講起,直到2016年的脫歐,透過七十幾個明快簡約的章節,精彩且均衡地描述英國史上各個時代,用引人入勝的敘述貫穿各時期,介紹英國兩千多年歷史中輝煌與悲鳴、起伏與轉機,並述及英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巨大影響。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oTZ0p3xozVU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大不列顛兩千年》是為新一代讀者所寫的全新英國史,豐富有趣、通俗易懂、權威且全面。本書從成為羅馬行省前,只有原住民居住的不列顛島開始講起,直到2016年的脫歐,透過七十幾個明快簡約的章節,精彩且均衡地描述英國史上各個時代,用引人入勝的敘述貫穿各時期,介紹英國兩千多年歷史中輝煌與悲鳴、起伏與轉機,並述及英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巨大影響。
書中論及許多人熟悉的百年戰爭、都鐸王朝、莎士比亞與維多利亞女王,但全書的主題不只戰爭軍事及王權更迭,還包括經濟發展、宗教衍化、人民階級的異動、女性歷史、地景景觀及建築變化、娛樂走向、農業進程等等,讓讀者得以全面理解橫向與縱向的時空背景。
作者羅伊‧史壯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作家兼園藝家,不僅著作等身、多才多藝,更曾任英國國家肖像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館長,在英國文化圈中備受推崇,而長期於博物館工作的經驗,也讓他嫻熟於將看似嚴肅或複雜的議題,透過巧妙的轉化與解釋,傳達給非專業的觀眾和讀者。這項才能在本書中展露無遺,羅伊‧史壯吸收大量過往研究與各家說法,綜合出屬於個人的一家之言,讓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充滿著知性的趣味。
史壯的激情、熱情和廣博的知識,讓他成為這一趟歷史旅程的最佳導遊。了解英國歷史,對於理解世界史及全球局勢至關重要。任何好奇英國歷史,或是關心國家認同和國家前景的人,都不能錯過這本書。
◎作者介紹:羅伊‧史壯(Roy Strong)
歷史學家、作家和園藝家,曾任英國國家肖像館和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館長。著作約四十餘本,涉及各式各樣的主題。於1982因為對藝術的貢獻而被封為爵士,於2016年因為對英國文化發展的貢獻而被封為「榮譽勛爵」。居住於赫里福德郡,在此寫作與從事園藝。近年出版了三卷日記:《輝煌與苦難1967-1987)、《場景與幻影1988-2003》和《象徵與預兆2004-2015》。
不列顛 博物館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IMCO是全球最大的航運協會,已在2021年5月20日舉行的大會上選舉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的Sabrina Chao(趙式明)為總裁。
Chao表示:“我很榮幸能得到一個受到全世界信任的組織提供的機會,該組織的成員代表了全球貨運船隊的一半以上。”
“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我的主要優先任務之一就是利用這一機會來幫助提高人們對我們的行業和海員的認識。這場大流行病暴露了決策者對我們在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缺乏了解,導致在解決包括船員變更危機和海盜行為在內的緊迫問題時無所作為。我們需要在行業之外不斷提高自己的聲音。”
趙式明(Sabrina Chao)自2001年開始從事航運業,並於2002年加入家族企業–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趙超穎於2013年至2019年8月擔任該集團董事長,從2016年開始,任期兩年擔任香港船東協會主席。
Chao表示:“我也將此次任命看作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可以幫助BIMCO加強其在整個亞洲的地位,通過與成員和監管機構的接觸來提高我們的聲音和知名度。”
Chao擔任了兩年的候任主席,在股東大會上,總部位於德國的Reederei F. Laeisz的首席執行官Nikolaus H.Schües當選為2023年的候任主席。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大的行業機構,因為我們面臨著來自政府的巨大監管壓力。我們必須共同努力,尋找脫碳解決方案,同時確保公平的競爭環境。”她補充說
趙小姐(Sabrina Chao)是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趙小姐於1996年畢業於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獲得管理學數學學士學位。她的職業生涯始於為Jardine Fleming和PricewaterhouseCoopers從事金融工作。
2001年,她通過參加倫敦的Galbraith航運課程加入了航運業,隨後在2002年加入家族企業之前,與Tanker International,Britannia P&I Club,Bureau Veritas合作獲得了各個航運部門的經驗。香港船東協會主席。
她還是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受託人。她是不列顛尼亞輪船保險協會有限公司的董事,也是香港貿發局物流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她現任英國(Charterschool)的董事。
不列顛 博物館 在 ClumsyCynthia 黃可樂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點開我! ———————————————
London is the one city i’d want to live in among all the places i’ve been to in Europe…
Considering the flight ticket price is lower, I stayed in London twice - which gave me more time to explore the city!
Here I show 40 spots in this blog, but I’ve visited way more than 40!
I am planning on putting all the places I went to another video (aka i simply love London so much)
倫敦是我在歐洲幾個國家繞了一圈之後最喜歡最想居住的城市
他的歷史文化 優雅的氣質 (還有性感到爆的英國腔)
因為機票的考量我在倫敦待了兩次 但也因此有更多時間好好探索這個城市
在這個影片裡我納入40個景點/餐廳 不過其實我還去了更多地方~~
我之後想要把我所有做的事情放成一個影片做紀念~(證明我有多愛倫敦XD)
*I planned my trip based on Joan Kim & K Choi’s (aka two of my fav youtubers!) 100 things to do in London video
http://bit.ly/2xnPuIE
Below are places I visited & showed in this vlog 以下是我們有去的地方:
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倫敦政經學院
Covent Garden 考文特花園
Regent Street 摄政街
Leicester Square 萊斯特廣場
National Gallery 國家美術館
Trafalgar Square 特拉法加廣場
Waterstone Bookstore 水石書店
Hyde Park 海德公園
Marble Arch 大理石拱門
Harrod’s 哈洛德百貨
Egyptian Escalator 埃及電扶梯
Harrod’s Food hall 哈洛德百貨美食街
Liberty Garden
All Saints
Top shop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
Camden Street 康登街
Granary Square
King’s Cross Station 王十字車站
Harry Potter Store 哈利波特商店
British Library 大不列顛圖書館
Sadler’s Wells Theatre 沙德勒之井
Palace of Westminster 西敏宮
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
Sky Garden 天空花園
Spitalfield Market
Big Ben 大笨鐘
London Eye 倫敦眼
Tate Modern Museum 泰特現代美術館
Shakespeare’s Globe 莎士比亞劇場
The Sherlock Holmes Museum 福爾摩沙博物館
Borough Market 倫敦市集
以下是幾家我們有去的餐廳/甜點店
Costa Coffee
Breakfast club
Jamie’s Italian
Whittard Tea
Pret
The Coffee Jar
Crumbs & Doilies
Seoul Bakery
喜歡的話請幫我按個讚&訂閱頻道囉
詳細行程分享會再放上來讓有興趣的人做個參考 :)
Find me here!
Facebook: Clumsy Cynthia http://bit.ly/2viuZjv
Instagram: Clumsycynthia http://bit.ly/2ggTEOM

不列顛 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留學大不列顛-社商管領域你需要知道的事
這集邀請到英國文化協會國際教育專案經理,同時也是這本書的編審 #范淳喻小姐 來節目現場受訪,並特邀羅浮童軍主持人 #魏泰雯同學 來專訪這本書。
內容簡介:
英國官方機構獨家授權
10位英國頂尖校友x7大社科人文商管領域,一本在手,解決留學大小事!
本書以科系領域為題,針對英國教育的商管、社科、人文領域,推廣其成就、優勢及資源。內容涵蓋多元,包括課程選擇、學費、入學條件及校系選擇指南。
同時針對特定主題(社會企業、區域經濟/政治、文化觀光、城鄉發展、博物館/劇場/活動管理、傳播/行銷) 邀稿或訪談產業界及學界代表,一窺英國目前的學習趨勢、主要應用範疇及就業發展,給計劃到英國就讀的同學提供實質寶貴的建議。
學長姐經驗傳承,分享英國生活求學趣事,指引您未來的方向。
本書邀請英國留學回台,來自各領業的傑出菁英:吳佳真、林子斌、趙愷銓、王先棠、陳黛齡、蔡昆洲、何寬禧、黃志明、黃詩珊、余宛如等,從輕鬆愉快的對話中,談論他們選擇英國留學的原因,並分享第一手實況的酸甜苦辣,及回台後對自己人生規劃的選擇與改變,給予同樣懷抱留學夢的學生們最親切真實的回饋贈言。
作者簡介:英國文化協會
英國文化協會創立於1934年,為英國專責推廣文化關係並創造教育機會的國際組織,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藉由創意與知識的交流,促進不同族群與文化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1996年在台灣成立,致力於建立英國與台灣之間的互惠合作關係,服務內容包括:
.提供專業及客觀的英國留學相關資訊。
.推動教育、英語學習、科技及藝術領域的合作交流。
.提供高品質的英語學習課程,包含兒童及青少年、成人、商業英語及雅思考試課程。
.與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合作,舉辦國中小校長及英語老師英語教育訓練及工作坊。
.舉辦IELTS雅思國際英語測驗及其他英國相關考試。

不列顛 博物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大英博物館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漢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當時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後遺留下來的個人藏品達71000件,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根據他的遺囑,所有藏品都捐贈給國家。藏品最後被交給了英國國會。在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築博物館的資金後,大英博物館最終於1759年1月15日在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對公眾開放。博物館在開放後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各種活動攫取了大批珍貴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傾向於收集自然歷史標本,但也有大量文物、書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參觀者。到了19世紀初,蒙塔古大樓已經顯得不敷使用了。於是1824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面建造一座新館,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樓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館建成後不久又在院子裏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閱覽室。由於空間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館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容分離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
倫敦塔橋(英語:Tower Bridge)是位於英國倫敦一座橫跨泰晤士河鐵橋,因位於倫敦塔附近而得名。倫敦塔橋有時被誤稱為倫敦橋(London Bridge),其實真正的倫敦橋是另一座完全不同的橋樑,位於倫敦塔橋的上游。
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目前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裡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城堡中的地標之一,也就是被稱為圓塔的建築,實際上外觀一點也不像是圓柱狀,是因為它位在城堡中央的人造山丘上,雖然山丘是不規則但是看起來還是環狀的,所以被稱為圓塔。現在溫莎城堡內建築的分布可以追溯到中古時代時的防禦作用,圓塔將城堡分割成兩個部分,也就是上區及下區。下區包含了聖喬治教堂在內,上區則包括了私人的皇家套房與許多國家外交大廳,也包括了聖喬治大廳。聖喬治大廳是一個巨大的房間,在天花板裝飾著許多過去的紋章與現在的嘉德勳章。聖喬治教堂是王室的禮拜場所,是溫莎城堡中最經典、最豪華的哥德式建築,以繁複豔麗的彩繪玻璃著稱,被稱為“不列顛皇家聖殿”。這裏埋葬了英格蘭10位國王與6位王后,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騎士勳章“嘉德勳章”的授勳典禮也在這裏舉行。禮拜堂規模不大,但其精美華麗程度令人讚歎。兩邊唱經台與上方的那一排醒目的家族錦旗、騎士的徽章紋樣、鬥蓬、頭盔、毛飾,無不透出高貴、顯赫、豪華的皇家氣魄與騎士風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