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Raymond Regulu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加入會員最低月費$10即可睇晒全部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c/RaymondRegulus/join 因地區等問題加入不到Youtube會員可以去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raymondregulus 一次性打賞Ray, 多...
「三大銀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日本自遊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Raymond Regulu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陳振康《上流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Raymond Regulu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新聞] 美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Signature遭關- 看板Stock 的評價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若中共侵台.美國三大銀行資金恐撤出中國? 花旗銀行執行長呼籲 ... 的評價
- 關於三大銀行 在 通傳媒- 【美國三大銀行齊威脅:中國若武統台灣,將退出 ... 的評價
三大銀行 在 日本自遊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據報導,為加強資本財務基盤以及進行設施投資,JAL已決定3000億円的大規模資金調達,主要涉及日本三大銀行 及 政府資金的日本政策投資銀行,估計會以「劣後ローン」即次級債券的形式主要集資。
三大銀行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大學未畢業開始,至今寫了專欄超過25年,8月起,我不會再說自己是專欄作家了。
一個都沒了,仲專乜鬼欄作家。廿多年,從來未試過冇稿債,係有少少怪。從一星期十多篇到零。人一世物一世乜都試吓。
說很傷感也不是,說沒感覺騙你的。
不計被自殺的那邊,要消失,很多東西可以一下子失去。
有人問,寫廣告(am730)、寫文化(明周文化),都唔得?
唔知喎,總之cut咗。也不必給你什麼理由。
是收視低、寫得不好嗎?又好像不是。在看得見點擊的媒體,我的文章都經常是高收視的。like,又好像不缺。
也不深究了,比起太多太多的失去,我這個小改變,微不足道過微塵。
換個形式再聚,才知有那麼多人都在。
大家都在。多謝你們。
//這兩年好像特別多離別,又有說2020疫情年是被偷走的一年。
雖然筵席天下無不散,但香港人這兩年,確是經歷比較多離、散。親朋之間,不停道別,問候之間,老是祝大家平安。亂世味濃。
在長期專欄告別,這兩年也是一次又一次,今次最後。
還有甚麼想跟大家講?
希望廣告客戶們開明點、有品味點,容納創意的胃納大一點。
廣告一定是反映clients的taste,不是agency的,給你再好的創意,你唔敢、唔肯、唔識食,創作人點煮都冇用。
也希望廣告仝人和客戶,都要勤力留意世界創意行情,多觀摩學習,不要安於住在創意洞穴,一味只得抽水、食字、celebrity。
如三大銀行,還是黎明劉青雲郭富城,條橋和一切都沒分別的,好懶好舊的手法,有資源的品牌都不追求創意,香港怎會有高水平廣告創/製作?
Mirror和Error都不是問題,但只追Mirror/ Error就是問題了,創作/廣告是關於開創,不是一窩蜂跟風。
最後,要不捨,不是專欄本身,是人。多謝多年來合作無間的「老編」D和雄仔,還有讀者們。今時今日,媒體和各式聯繫是開放的,有人就有燈,你們想睇,我燈下繼續寫,大家保重,多謝在《am730》16年的支持,路上見, 👉www.patreon.com/budming ,見!//
#希望廣告客戶開明點 #有品味點
#容納創意的胃納大一點
#黎明劉青雲郭富城完全是一樣的
#好舊好悶呀ok
#MirrorError都不是問題 #只有MirrorError就是大問題了
#創作是關於開創 #不是一窩跟風
三大銀行 在 Raymond Regulu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加入會員最低月費$10即可睇晒全部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c/RaymondRegulus/join
因地區等問題加入不到Youtube會員可以去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raymondregulus
一次性打賞Ray, 多少隨意謝謝您:
https://www.paypal.me/raymondregulus
My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raymond.regulus.80

三大銀行 在 陳振康《上流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次同大家講一件9億美金奇案,唔係俾人偷,而係自己俾錯人,邊個咁大懵?就係美國三大銀行之一嘅Citigroup。如果喺茶餐廳個收銀員找錯數俾你,你會點做?大部份良好市民都會交番出嚟,但偏偏金融界就會有與別不同嘅理由去袋埋條數,大家又睇吓合唔合理。=================================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omaschchan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thomaschchan
Twitter:http://twitter.com/CEOThomasChan
#上流力 #陳振康 #Citigroup #9億美金

三大銀行 在 Raymond Regulu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60萬港紙移民加拿大: https://youtu.be/O6rX-zsR5wM
Official BC Government Site:
https://www.welcomebc.ca/Immigrate-to-B-C/BC-PNP-Entrepreneur-Immigration
Real News Source: https://raymondregulus.wordpress.com
軒轅光正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raymond.regulus.80
一名美國法官發現三家大型中資銀行違反對朝鮮制裁。
這三家銀行尚未確定,但法院判決的細節與2017年民事沒收行動一致,其中司法部稱
中國國有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與一家香港前線公司合作 為朝鮮洗錢超過1億美元!!!
銀行面臨失去獲取美元的風險,美元是國際金融的命脈...
No comment, 直搗關中, go go go go go !!!!!!!!
See my last video: https://youtu.be/LxwIu1fAlHQ
#中国经济支爆 #中美貿易戰 #外匯管制 #特朗普 #習近平 #香港樓市 #香港股市 #香港關係法 #走資 #移民 #大灣區 #A股 #美金短缺 #美國聯邦儲備局 #黃金 #人民幣 #日元 #聯繫匯率 #逃犯條例 #金管局 #中國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 #港元脫鉤 #Bitcoin #比特幣 #北韓 #伊朗

三大銀行 在 若中共侵台.美國三大銀行資金恐撤出中國? 花旗銀行執行長呼籲 ... 的推薦與評價

若中共侵台.美國 三大銀行 資金恐撤出中國? 花旗銀行執行長呼籲"反對中國違法人權"將全力遵循政府指示│記者李令涵│【國際局勢】20220922│三立iNEWS. ... <看更多>
三大銀行 在 通傳媒- 【美國三大銀行齊威脅:中國若武統台灣,將退出 ...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三大銀行齊威脅:中國若武統台灣,將退出中國市場】 當地時間周三(9月21日),美國資產規模最大的三家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在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 ... ... <看更多>
三大銀行 在 [新聞] 美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Signature遭關-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美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 Signature遭關閉重創加密產業
2023-03-13 10:31 經濟日報/ 編譯
葉亭均/綜合外電
紐約商業銀行Signature Bank在12日遭美國監管機構關閉並接管,是不到三天內第二家銀行
倒閉,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以資產計,這是美國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彭博分析,這對
加密貨幣產業又是一記重拳,因為產業與銀行體系的關係進一步遭到切斷。
在中型銀行矽谷銀行(SVB)上周五(10日)遭監管機構關閉並接管後,Signature銀行就已
面臨信心危機。
Signature銀行還因押注加密銀行業務而受到衝擊,這塊業務先前已受加密產業發生內爆事
件、銀行監管機構打擊銀行業者的數位資產曝險而重創。華爾街日報說,這樁倒閉是美國史
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
根據知情人士表示,Signature銀行原本急著在周一開盤前找到一家買家或其他解決辦法,
但來不及敲定交易。
銀行監管機構表示,Signature的客戶可拿回所有存款,包括高於25萬美元聯邦存保上限金
額以上的資金。
Signature銀行是在2001年成立,自詡為企業與散戶在大型銀行之外的另類選擇,並自我吹
捧對客戶的服務和省去了科層繁文縟節。在金融危機後,該銀行迅速成長並成為投資人寵兒
。在2018年,Signature聘僱專精加密貨幣領域的人才,把業務拓展至商業不動產之外,此
後躍居加密市場的龍頭銀行之一。相關押注與為加密企業打造的支付系統幫助該銀行存款在
兩年內增加超過一倍。在2022年初,該行27%的存款來自數位資產客戶。
在Signature銀行關閉的前一周內,已接連發生Silvergate Capital宣布將停業並清算子公
司Silvergate Bank,以及矽谷銀行被關閉遭接管,這三家銀行都曾經是美國對加密貨幣最
友好的金融機構。
Signature在FTX交易所倒閉後已開始從數位資產撤離,但截至3月8日,加密貨幣相關客戶的
存款額仍達165億美元。Signature和Silvergate都為避險基金和交易所等客戶之間提供快速
支付服務,支援數位資產的流動性。
美國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上周五晚間表示,在Signature有2.4億美元餘額;先前與
幣安合作BUSD穩定幣的業者Paxos Global則表示有2.5億美元在Signature銀行。
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坎貝爾(Austin Campbell)表示:「加密基本上已經被排除在銀
行之外,尤其是每日24小時每周七天的快速支付管道方面。」他說,加密產業最有可能的解
決辦法,是未來尋求在其他司法轄區的管道。
Signature股價上周五下跌23%,是2004年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過去12個月跌幅超過75%
。知情人士說,一些客戶被其他公司迅速倒閉嚇壞,過去幾天開始把資金從Signature銀行
轉移到其他機構。
截至去年底,Signature擁有1,100億美元資產和886億美元存款,是美國第30大銀行
https://bit.ly/3mMbziy
心得:
比特幣現在大漲
美股又開始反彈
只不過短短幾天內倒了好幾家銀行而已
歌照唱 舞照跳
--
Sent from my iPhone 13 Pro Max
○ PiTT // PHJC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86.20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78720417.A.75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