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想煮出黎變咗一碟鬼佬唐餐」
加拿大主流傳媒裡香港移民新聞工作者可以做的事
一年前的夏天,Lucy(化名)經常失眠,又或者驚醒於加拿大的凌晨,正好是香港下午,林鄭月娥宣佈撤回逃犯條例,她忍不住流下幾滴眼淚,數小時候Lucy就要起牀上班,到加拿大的英語主流傳媒工作。香港是她讀書成長的地方,她一直在心裡視自己為「香港人」,但幾經辛苦才能打入主流社會,成為少數加入主流英語傳媒的華人臉孔,在辦公室處理新聞資訊,一定要保持專業冷靜,以加拿大人的思考框架編採新聞。
「只有幾個熟悉的同事,知道那陣子我情緒掉進低谷。有些香港朋友,根本在示威裡面,變成了同事採訪的新聞原材料。對我來說,Hong Kong is not Just another story, It is personal.(香港不只是一個新聞題材,是一個我有感情的地方)」
派往香港採訪的,卻不是對香港情況瞭如指掌的Lucy。加拿大全國的大型新聞機構,內部結構複雜,分本地、全國層次,又分電視、電台、網上版,即使編採流程,亦遠比香港的新聞機構複雜。「香港的新聞機構緊密細小,有點像我們一個城市的本地新聞編採隊伍;在加拿大的大型機構,每個部門分工細緻,不是因為你有香港背景,就會派你去香港。」
後來,其中一位派往香港的同事,是位白人男性,他穿着雨衣,在濕滑的香港街道,目擊示威者跟警察對峙,警員開真槍示警。那位男記者在鏡頭前形容:「What a scary moment(很驚嚇的場面)。」
派誰去採訪,有規有矩。「公司有負責做風險評估的同事,香港那時刻已經被視為 conflict zone(衝突地區)。被派去的記者,要受過特別的危機和個人安全訓練,公司亦要替同事買相關保險,而我沒有受過這種訓練。」
加拿大重視員工權益,編制嚴謹,但從另一角度看,亦有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赴加國工作後,有感在加拿大做新聞,調動不夠靈活。
Lucy成年後移民到加拿大,曾於當地華人傳媒做記者,近年加入這間加拿大傳媒機構,有一定資歷。「到了決策層,加拿大主流傳媒裡,大部份是老年白人男性。」近日北美掀起種族歧視的討論,加國傳媒機構紛紛檢視這種情況。
過去一年,令Lucy對工作有嶄新體驗。「過去一年『香港』出現在我們機構重要新聞版面的次數,是我工作生涯多年來的總和,『香港』登上重要新聞的日子,最少十餘次。」相比起2014年雨傘運動,以前「香港」要登上加拿大新聞焦點,只有遇上六四事件周年、加拿大官員訪港,才偶爾有機會提及這個遠於一萬公里以外的地方。
而對一般加拿大讀者來說,「香港是甚麼」本身或許已經說不清。
另一位較年輕的香港移民記者Sally(化名),剛加入另一家加拿大主流傳媒,她承認,自己資歷不足,人微言輕。但Sally之前曾在一間「多元文化傳媒」裡工作了多年,明白要把少數族裔新聞打入主流之難。加拿大實施多元文化政策,政府會鼓勵一些頻道把廣播時間割成小塊,每日以不同語言提供資訊,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
Sally本身是香港移民,但成為後監制後,一個人負責多種語言的新聞編採工作,包括「廣東話」「國語/普通話」「旁遮普語」「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一些歐洲語言。
「對一般加拿大觀眾來說,香港就是一個比較自由一點的中國領土罷了。香港發生人權問題,跟在西藏發生人權問題,從加拿大人觀點來說,不就是一樣?情況又像一個說旁遮普語的人跟你說,『我們跟印度人是不一樣的』,香港人又會用心理解嗎?」Sally反問道。
Sally形容,在多元種族新聞機構裡,基於實際運作考慮,廣東話及普通話新聞編採工作,密不可分。「來自台灣的同事,會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同事一起合作。究竟用繁體還是簡體字,用語是怎樣,每一件事都會在編輯室裡互相遷就。」Sally有時會把一段香港新聞,同時製作給廣東話和普通話頻道,「我會作出微調,畢竟受眾背景不同。」
Lucy工作上的同事,也有幾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加拿大人,平日大家會專業地合作,亦是好友,但去年她感到特別孤單:「即使編輯室裡有其他華人,雖然大家有交流,但他們或許是國內移民來,和我背景一樣的完全沒有,感受特別孤獨。」
但 Lucy把孤獨化為力量,在反修例最初,她在公司內部提供了很多補充資料給同事,希望同事能掌握事情脈絡,同事都樂於向她詢問資料,或找受訪者聯絡方法:「簡單如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所以有一百萬人出來遊行,那個比例反映了事情嚴重性,同事也未必知道。」她把香港歷史,一國兩制是甚麼,反修例運動重要日子如 721,831都給編輯室同事解釋一遍。
Sally 和Lucy同意,一些視覺衝擊的畫面很快能吸引到加拿大同事的眼球:「開催淚彈,水炮車呀,裝甲車在理大著火這些,同事會有即時反應。」至於流動的民情,則不一定掌握到。Lucy把「中港矛盾」等複雜的民間情緒,都嘗試解釋給同事知道。
Lucy一位常被派駐外地,富戰地採訪經驗的同事,亦有到香港實地採訪,雖然他也是白人男性,但較了解香港情況,除了拍攝衝突外,亦曾於一個街坊聚集場合,在鏡頭說了這番話:「這正是香港政府和警察要擔心的事,這場運動不只有示威者要求政府改變,一些社區的街坊也一樣。」
Lucy形容,這同事比較了解情況,而她亦在加拿大的編輯室向同事解釋:「除了示威者外,亦有一班和理非,這批和理非很重要,雖然在報導裡沒用上『和理非』這個字眼,但新聞處理上盡可能描述得更精準。是辦公室的白領出來唱歌?還是街坊聚集?不是所有出來的人行為都一樣。」
細緻到用語也值得斟酌,究竟統稱示威者為「Anti-Government(反政府)」還是「 Pro-democracy(爭取民主) ?」兩個用語在Lucy的公司也有交替使用。有時候看到街坊裝市民出來,她認為可以用到「 Some Civilians」(部份平民),會比只用Protestors這個字更精確。
Lucy的新聞機構,重視「中立客觀持平」,和香港傳統媒體一樣,也會做平衡。「除了黃之鋒、何韻詩;我們的節目亦會找葉劉淑儀、湯家驊,因為一定要嘗試做平衡。」她機構一方面有同事訪問了一位示威中被拘捕的加拿大籍港人,同時亦專訪了一個支持中國政府的加國華人,亦有同事邀請了一位香港警察的太太做訪問。
「我們有嚴謹的新聞倫理規定,有時我自己找了一個受訪者,也傾向先找另一位同事跟受訪者做初步訪問,多一個人幫手,可以減少我個人傾向影響了新聞故事。這是我們守則上要求的標準,我亦嘗試去做。」
加拿大地域差異,亦會影響一個報導能否出街。溫哥華的同事製作了一些頗細緻的報導,例如一個移民香港人家庭關係撕裂,老人家是藍絲,孫兒是黃絲;溫哥華人發起撐黃店運動。Lucy 形容,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數目較多,會因受眾人口組成,令香港新聞較易成為題材。至於加西以外地區,同一題材可能只登上網絡新聞,不會上到電視層次。
Lucy和Sally異口同聲認同,香港新聞能否突圍而出,必須面對其他新聞題材的競爭,好像今年加拿大肺炎疫情嚴峻,加上美國的種族衝突,相比之下,香港新聞變得次要了。
例如有約50名香港示威者到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Sally向上司提出訪問計劃多次,由於畫面聲音未必吸引,並忽然爆出北美洲種族示威和警暴,這個訪問一直被擱置。「任何香港新聞,總要拉到加拿大和中國外交關係層次,孟晚舟的新聞在這裡很大,但只會分析加中關係,香港的角色較為次要。」Sally解釋道。
很多人把北美洲警暴,警員跪頸這畫面,聯想起香港拘捕場面。 Lucy和Sally同意,這個聯繫或能令香港新聞稍微「重出生天」,但執行起來不容易:「駐香港的記者已經全部離開了,我們最多使用通訊社稿件,把這個兩地警察的類比放在網絡版本上,提及一下。」Lucy說。
要派駐記者到香港,涉及龐大開支,一般逗留香港兩星期就會離開。或等事情再升溫才再派人,Sally目睹過:「中大一役,公司還未派人去香港,到了理大出事,派人坐飛機過來,到埗時已錯過了最重要時刻,唯有去商場拍攝唱歌。」
對於國際傳媒曝光能夠對香港事態產生甚麼影響,Sally較悲觀,她形容,提出香港採訪題目,常要面對上司挑戰:「關我們加拿大甚麼事?」「說到底,香港只有50個人找庇護,數目不多,加拿大政府不願意在政策上承諾甚麼,故事沒有推進。政府官員只會說,香港住了30多萬加拿大人,有甚麼事歡迎你們回家。」直至港版國安法推出,加國政府宣佈暫停引渡協議,停售敏感軍用物品,香港才登上加國新聞要聞一會兒。
「多一個香港人在國際傳媒裡,想講好香港故事,是美好目標,也是一種幻想,實行起來很多掣肘。就像我入到去,只是新聞機構裡的一粒螺絲。在一些加拿大人心目中,香港的新屋嶺發生甚麼事,和新疆發生甚麼事一樣遙遠。美國簽了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加拿大電視台最多用30秒報導,這邊的人會覺得,只是簽一份象徵式文件,無人有太大興趣,但香港人則會覺得很大件事。」Sally說時有點無奈,又有點洩氣。
Sally認為,繼續把聲音帶向國際傳媒是應做的事,但效果未必即時:「要了解不同地方的政治運作,不要太天真,你去國際上做遊說,或在傳媒受訪是好事,能把香港人聲音帶往西方主流平台,或許幫到一點,但不會立即有轉變。」
Lucy資歷比較深,有較實在的想法,「好希望把香港故事較全面帶出來,至少不會做到變咗『鬼佬唐餐』。」在外國招待非華人的中菜,一些菜色會為遷就外國人口味變得不地道。
其中一個文化落差,就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時,解放軍在香港邊境集結。不少西方記者想像快將出現「解放軍入城」。Lucy形容:「我跟同事分析過,雖然我不是百分百肯定,但要出現解放軍立即衝進香港的機會不是太高,也提醒同事,小心別被利用作為某種宣傳。」
Lucy在機構裡已工作了長時間,同事較接納她的意見。「有時可能純粹做翻譯,例如香港警察的新聞稿,中文版比英文版資訊更詳盡,我會翻譯額外的資料給同事知道,即使在新聞裡用不着,也有多點背景資料參考。又像運動裡的細節,一般西方傳媒不會關注,721白衣人這些,我都會提供多點資訊給大家。」
一點一滴,聚沙成塔,香港故事就是這樣述說,無論甚樣,Lucy和 Sally異口同聲認為,「去年後,新聞機構的同事開始明白,華人之中,會有香港背景的,有中國大陸背景的,有台灣背景的,大家的思維未必一樣。」Sally記得,去年支持香港的集會在加拿大各城市舉行,同場出現揮舞國旗的愛國人士,雙方水火不容,需要加拿大警察介入,不少西方傳媒工作者首次見證這種「壁壘分明」。
Lucy解釋,香港新聞難登主流平台原因:「事實上,在北美洲傳媒裡,沒有足夠的香港背景的人在工作,沒有形成一種代表性,沒有足夠牙力去做香港新聞。全世界國際傳媒的決策層都是年老的白人。」
「基本上,國際傳媒也有他們的本地觀眾,BBC面對的是英國人,Washington Post的是美國人。你不能只講對香港人覺得重要的事,要令國際傳媒的本土觀眾覺得,香港的事關佢地事,讓受眾感受到和他們有切身關係。還有,機構有自己的財政考慮,要面對新聞競爭規率,為何香港新聞值得佢地投資落去報導?這是香港新聞難上頭條的原因。」
話雖如此,但Lucy卻明言,雖然自己肯定是一個加拿大人,但對香港仍然「用情很深」。
訪問最後,Lucy感觸地道:「去年好像是一趟哀悼的過程,由百萬人上街那天起,我已經覺得好唔妥,一路睇落去,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無辦法接受到『香港已死』。其實,作為一個移民,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也不想再談及香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講,我是一個『逃兵』,任何人逃走來到加拿大都是一個『逃兵』。我覺得自己連評論香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自己比太多人更幸福了。」
「我只能說,上年處理香港示威的報導,要完全獨立於感覺是沒可能。情緒最低落之時,我作為一個記者的直覺,香港人的直覺,心態上是,為了香港的朋友,我只希望把故事好好鋪陳。但做報導的時候,有種深切的悲哀,作為一個海外記者的無助,我擔心我唔可以把香港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但在一個主流傳媒工作,我必須要從『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香港新聞,因為我們機構也有新聞選取的過程,不能只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那種矛盾,我自己香港人那部份,只能收在很私密的地方。」
今年夏天,Lucy工作的新聞機構製作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拿了一個新聞獎,巧合約在運動開始一周年。她知道,加拿大一般國民,很少人會記得這日子。
港版國安法登場,Lucy的公司卻因報導香港而拿了個新聞獎:「悲哀到一個地步,完全無能為力。我在這機構工作了這麼多年,遇上去年的事件,好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過程是卻很痛苦,很無奈。那個關於香港報導的獎項,我寧願不要那個獎,我寧願一切沒有發生過,寧願失去這些拿獎的機會……這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想法,不是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或者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想法。」
七言律詩大全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14 黃偉民易經講堂
譚德塞和大陸人真的很夾。
大陸人在國外做了壞事醜事,會急急申辯:
都是為國家好,我問心無愧!
拋出了「愛國」神主牌,做什麼醜事都理直氣壯了。
譚德塞作為聯合國世衛總幹事,但因為他配合中共,失職,誤導世界,全球近二百萬人確診,死了十萬人。
他面無愧色,反客為主,投訴台灣對他種族歧視和人身攻擊。他對自己的失職,令十萬人無辜死亡並無歉意。
他的問題不在於他是一個黑人,他的最大問題,他是一個賤人!
台灣被打壓排擠幾十年,今次全球瘟疫,她再走上國際舞台,光芒四射。
這是蔡英文政府,和二千三百萬台灣人質素的共同成果。
國際孤立、經濟低迷,在艱難時刻,他們不但自救,還能助人。
蔡英文說:
有言論自由的社會,才有天然的抗體,才會有對假訊息的集體免疫力。
這就是三十一年前,鄭南榕用生命給台灣人民留下的遺產。
莽莽蒼蒼,一字一句,擲地有聲。
台灣因為被世衛排擠,不能享用他們的抗疫資訊,唯有莊敬自強,自我抗疫,反而不用被它的資訊誤導。
由於和大陸抗衡七十一年,她們深知其不可信的數字。本來是首當其衝的國家,就是因為戒慎恐懼,所以傷亡輕微,自救之餘,既有餘力,關心天下,關心世界。
西方赫然發現,地球上還有一個地方,人口不多,市場不大,沒有什麼血汗工廠,沒有什麼著數可取,沒有什麼外交價值……
但這裡,人人頂天立地,快樂自由,自愛愛人,是世界級的國家。
香港在今次瘟疫中,亦算倖免於難,傷亡不大,全因為大半年內的逆權運動,傷亡慘重,浮屍墮樓,見盡港共殘殺香港一代年輕人的暴政。
香港人經歷一年的震撼教育,知道中共不可信,政府不可信,林鄭不可信。市民自我抗疫,莊敬自強,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台灣和香港,身處武漢病毒的源頭周邊,卻是國際上傷亡較輕地區,這就是陰中有陽的道理。
中共隱瞞疫情,致全球癱瘓,死傷無數,國際各國索償的聲音開始響起,這是一百二十年前,也是庚子年,因義和團用愛國為名,闖下大禍的賠款年份。
西方各國只是鬧鬧,發發脾氣,還是聯合各國,向中共真的索償賠款?
二〇〇八年全融風暴,各國救市,量化寬鬆,開機大印銀紙,泡沫經濟,愈大愈假。
沒有不破的泡沫。蕭條來臨,各國政府都不願意承擔經濟爆破的政治後果,這是上任政府留下的計時炸彈,但無人敢引爆。
今日趁中共武漢病毒闖下大禍,在公在私,順水推舟,好歹都要認真的追討人命經濟損失,也可向國民交待,殺人者,殺經濟者,北京政府。
索償是否能得到結果不重要,西方有藉口找北京麻煩。在目前全球憎厭中共的氛圍下,大陸人的戰狼外交仍然挑釁,國民仍然失禮麻煩。
中美的貿易談判不用繼續了,有了今次武漢瘟疫的背境,美國只會開天索價,一連串的喪權辱國條約,等著習近平來簽。是習簽不起的條件。
疫情過後,世界秩序重新排列。
美國、日本,都宣稱政府撥款助國內企業將工廠搬離大陸。
「中國製造」這副招牌,在這次瘟疫中,完全破產。中國的抗疫物資質素,喚醒了世界。這是一個不可靠,不安全的製造業地區。
政治殺人,可以不著痕跡。
只有低級政府,才會用三萬蒙面黑警,殺人於暗角橫街,襲擊記者,搗亂黃店,然後每日公然說謊。
《孟子》梁惠王篇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這是《孟子》梁惠王篇上的第四章,他見梁惠王已有一些日子,梁惠王似乎開始接受孟子,所以今次,一開口就客氣的說:
我願意虛心的向你請教。
請教什麼?他也沒有具體的問題,只是希望孟子給他一些治國的大原則。
這種態度,似乎真是虛心誠懇的。
孟子也沒有客套,一開口,單刀直入:
一個人,用棍打死人和用刀去殺人,有什麼不同嗎?
孟子這個問題不成問題,他是引導梁惠王答,當然沒有什麼不同啊。
孟子第一個build up出了,第二個build up又來了:
既然王說用棍用刀殺人,都是一樣,咁我再請教,用刀和用政治害死人,又有無不同呢!
第一個問題答了無分別。第二個問題無彎轉了,只好逼住回應:也沒有不同啊!
兩個問題做build up,把梁惠王扣住,punch line來了。
孟子於是說:
現在的政府,廚有肥肉,廄有壯馬,但是,百姓生活不了,面有飢色,野有餓死的屍體,這等於官員率領禽獸來食人。
獸類相殘,人尚且厭惡;做公僕,當父母官的,主持政治,執掌權力,和野獸差唔多,在吞食百姓的骨肉啊!咁樣,老百姓又點會唔厭惡,做官的,又點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講過,那些發明用泥俑來陪葬的人,應該無後代的吧!
(為什麼孔子那麼痛恨呢?)
因為泥俑像人,卻用來殉葬,這個用心,這個念頭,都不應存在。用似人的泥俑來殉葬都尚且不容許,作為政治領袖,為民父母官的,點忍心可以叫老百姓活生生咁餓死呢?
武漢肺炎這個新冠病毒,已經叫停了世界,今年內都應無法回復正軌。香港打工的,失業、停薪、半薪、開工不足的,已經無法維生了,都不只一、二百萬人。
特區政府那些所謂的抗疫基金,援助基金,複雜而零碎,做支做佐,虛應其事,無心為民。這樣為官,用孟子的標準,何異於率野獸來吃香港市民?
過去十年,用了多少千億做大白象工程?給圍內人上下其手,又多少千億?今日所謂救民於水火,卻是虛應幾招?
政治賑災,簡單的如派錢。
但政府派錢,和李嘉誠派錢,所得的效果不同。
月前,很多小店收到李嘉誠那六萬蚊支票時,熱淚盈眶。不是那幾萬元,是那張便條:
「一點心意,大家努力!」
但陳茂波不停在電視上說他的派錢大計時,市民看邊媽聲四起。
為什麼同是派錢,卻有雲泥之別?
中國文化,有反求諸己的道德要求。
《孟子》離婁篇第四章:
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說:
一般人都覺得自己是好人,在行好事,但所言所行,其他人可以不以為然的。
你以自己對人好,愛護人家,但人家不但沒有感激,反而很憎厭;這時候,即是說,你的「仁」沒有做好,「反其仁」,仁的行為沒有做對。總有一個原因。政府的施政,上司對下屬,父母對子女,一片好心,結果,明月照溝渠,為什麼?
首先,應自我檢討,是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愛」的方法有什麼不對?
所謂行仁道,不是有行叫「仁」的東西,你隨便送給別人就算數。行仁,是要有方法的。很多醫生背後都掛上「仁心仁術」的牌匾,除了要有仁的心,也要有仁的方法。術,就是方法。
佛家講慈悲,但要配合方便。否則,慈悲只是一個念頭,沒有落實於人間。所以,佛家說: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沒有方法,單講慈悲沒有用。佛法是行科,是一步一腳印的實踐,不是貪口爽的口頭禪。
治人不治,反其智。
政治上你自以為有很好的政策,但結果執行起來,完全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問題在那裡?當然在政府的團隊裡。執行的人員和獻策的人,根本無默契,或者,執行工作的官員心裡根本不認同政策,或者,主事者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禮人不答,反其敬。
我禮貌的對待別人,但卻得不到相應的回答,那得反問自己,是自己的恭敬還不足夠嗎?還有其他的原因嗎?還是你的有禮,只是自以為是,沒有配合到大家的期望。
孟子刻意的提這三件事。
一是愛人;一是治人;一是禮,規矩。
這就是為政之道的三大重點。
當政治領袖,第一要懂愛人,第二是治人,管理人的方法。
愛人需要禮,管理人也需要禮,禮,是中心,是政治領袖的一個大原則。政治上的三大原則是:愛、治、禮;方法就是:仁、智、敬。
所以孟子的結論就是: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一個領袖,做了很多好事,結果不得好報,什麼理由呢?
先不要怪人家,先問問自己。是臉色,是態度,是過於自覺的有相布施,施恩望報?
還是廉價的同情,輕佻的憐憫,在好心做壞事?
任何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躬自省。
最後,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要自己本身的確端正了,天下人自然歸向他。
最後,孟子用《詩經》兩句話作結: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詩是描述周朝文王武王之所以政治成功的重點。
什麼是永言?
在古代,詩和歌不同。詩言志,歌永言。
詩,是思想感情的表達;
歌,是可以永遠唱下去的東西。
歌代表真實的人性,人的最真情緒,人們開心我受了委屈就會唱歌,所謂「永言」,就是歌中的內容,最真,最誠,可以流傳,永遠的唱下去。
配命,配合天命。
孟子引《詩經》說:
周朝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格言,不分地區,不分時間,就是自求多福。
關鍵在「自」。
求神、拜佛,求上帝,找朋友,搵貴人,都沒有用。
人要先自己站起來,福氣只能夠自求。你自己不動手,就想神佛菩薩保佑你,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易經》說的: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乾卦《大象傳》說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佛家說的: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人人都想萬事如意,事事順心,這不能求諸外力,關鍵在於自己。
自求多福的福,根據《尚書.洪範篇》說:
福有五種,一是長壽,二是富足,三是健康,四是行善,五是善終。這就是我們一般期望的五福臨門。
無論五福還是多福,關鍵是自求,不是菩薩貴人送來的。
自求多福之道,在於「配命」,符合天命的宇宙規律,要自省自己所作所為,是否配合天命。
只要你的所為「配命」,合乎宇宙規律,合乎天理,自然就有「多福」了。
《孟子》離婁篇第八章:
孟子曰:
不仁者,可與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一開始,孟子清楚的指出,這是一個亂世,在這樣的時代,在當政的人中,已經沒有仁義的觀念了,沒辦法跟他們對話的,他們不會接受。他說:可與言哉?那裡可以跟他們對話呢?
這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安其危而利其菑,天下一亂,他們才可以混水摸魚,上下其手。
天下亂了,百姓痛苦,那是你們的事了,他不關心。人的災難,他有斬獲,所以,樂其所以亡者,看見市民危難,他們很高興,這是他們大演身手的機會。
孟子說,這些為政者,沒有仁義的思想,沒有服務社會的胸襟,沒有愛人的觀念,如果可以談天下大事的,那歷史便沒有亡國敗家這回事了。
孟子跟著引用了一個童謠: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是春秋戰國時的民間歌謠,滄浪,並沒有指定那一條江,歌說,如果是乾淨的水,我就拿來洗洗頂帽;但如果水是骯髒的,我拿來洗腳吧。
乾淨水洗帽,污糟水洗腳。就是咁嘅一首民歌。
孔子當年聽到這首民歌,也有感慨,佢話:
小子聽之,年輕同學們啊,你們要注意,水清就洗帽,水濁就洗腳,這都是由水本身決定的。
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被人侮辱?這是他自己找來的;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原因,它才會毀壞;國必先有被攻擊的原因,才會被攻擊。
孟子再引《詩經》太甲篇說的: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這裡說的孽,代表罪孽;佛經說的「業」,包括,善、惡、非善非惡的「業報」,這是因果規律,你的內心,所思所想,發展成行為,所有都由自己負責。命運是操在自己手上。
這首詩說:上天造孽,人還有機會走得過,純天災有機會躲得過的;但人禍,人自己造的孽,就不可活,沒有辦法逃脫了。
就是這意思!
https://youtu.be/GPtvOX_ng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