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 --「臺灣島史」的概念 文/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一、 歷史是由「人、時間、空間」三個因素互動、交織形成的。有各種人物,在歷史舞台上輪番 ... ... <看更多>
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 在 jieba_zh.txt - rspeer/wordfreq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 对4281900 就3942700 都3932200 一个3595500 说3572900 上3513100 我们3406200 ... 曾383790 台湾381230 图381170 建设380360 买379600 自由379080 有人377800 ... ... <看更多>
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 在 Re: [心得] 史研所考試台灣史推薦論文(2010年) - 看板graduate 的推薦與評價
容我提個部分協同部分不同意見書(法律人用語XD)
個人今年東華歷史系畢業,去年試考台大史研所落榜(大三考好玩的),今年師大台史所
正三(政大是考法律所,所以沒報台史所)。
請容我po自己台灣史考科的分數
98台大歷史所臺灣史 61
99師大台史所台灣史 81.00
99師大台史所史學方法與台灣文獻 83.00
就準備台灣史而言,台政師研究所的試題,只讀敝系上臺灣通史(一)(二)的閱讀文獻,
加上考古題,考試而言已經很充裕了(除非你碩士論文想做台灣史,那就還要多唸些)。
是說我這兩次考試的,考前臺灣史什麼都沒念就上場了(掩面)
敝系的閱讀書目有(圖師你不會介意我po吧XD):
1.陳鴻圖,《台灣史》,(台北:三民書局,2008)。
2.張勝彥、吳文星等,《臺灣開發史》(蘆洲:空中大學,1996)。
3.遠流臺灣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
另外各周閱讀進度,我將之區分為導論、考古與史前史、原住民自治、大航海、清領、
日治及戰後臺灣等七大段落:
一、導論
王明珂,〈華夏邊緣的變遷:臺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氏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
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頁375-405。
王世慶,〈介紹臺灣史料:檔案、古文書、族譜〉,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
灣史料》(臺北:自立晚報,1993),頁59-74。
陳芳明,〈朝向臺灣史觀的建立〉,收錄氏著,《探索臺灣史觀》(臺北:自立晚報,
1992),頁10-25。
張炎憲,〈臺灣史研究與臺灣主體性〉,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
(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頁431-451。
二、考古與史前史時期
張光直,〈臺灣考古學何處去?〉,收錄於氏著,《考古人類學隨筆》(臺北:聯經,
1995),頁73-79。
張光直,〈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收錄於氏著,《考古人類學隨筆》(臺
北:聯經,1995),頁114-116。
劉益昌,〈臺灣史前史料概說〉,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
自立晚報,1993),頁87-107。
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收錄於李筱峰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
玉山社,1996),頁29-42。
李匡悌,〈對臺灣歷史教科書中「史前史」部份的疑義〉,《新史學》12:2,2001,
頁173-193。
三、原住民自治時期
許木柱,〈臺灣高山族史料介紹〉,收錄於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
:自立晚報,1993),頁75-85。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2001),頁2-98、181-210。
李亦園,〈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收錄於氏著,《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文化》(
臺北:聯經,1982),頁49-76。
詹素娟,〈「熟番」身世--臺灣歷史上的原住民〉,《臺北文獻直字》158,2006,頁
1-32。
張隆志,〈追尋失落的福爾摩莎部落—臺灣平埔族群史研究的反思〉,收錄於黃富三等
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展望》(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頁257-272。
ps.以上三項主題,大抵只有台史所會考,考歷史所的人若不打算要做台灣史研究,可以
跳過...
四、大航海時期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收錄於氏著,《臺灣早期
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頁445-449。
曹永和,〈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臺灣和日本〉,收錄於李筱峰等編,《臺灣史論文精
選-上》(臺北:玉山社,1996),頁103-134。
曹永和,〈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時期的臺灣〉,收錄於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
北:聯經,1979),頁25-44。
陳其南,〈十七世紀的臺灣與世界〉,收錄於蕭宗煌、呂理政等,《艾爾麼莎:大航海
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頁11-16。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40,2007.12,
頁93-148。
曹永和,〈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收錄於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
,1979),頁255-193。
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收錄於李筱峰等編,《臺灣史
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1996),頁135-155。
許雪姬,〈近年來中國學界對施琅的研究—以《施琅研究》一書為例〉,收錄於林金梅
主編,《漚汪、將軍、施琅:將軍鄉鄉名溯源暨施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將軍:將軍
鄉公所,2002),頁113-137。
ps.這時期台大歷史所每年都出一題,請仔細閱讀^.<
五、清領時期
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收錄於施琅,《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頁59-62。
國史館校註,《清史稿志五十三˙地理志十八˙臺灣》,(新店:國史館,1986),第
三冊頁2517-2521。
國史館校註,《清史稿志五十三˙地理志十八˙臺灣》,(新店:國史館,1986),第
三冊頁2517-2521。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1993),頁1-22、
96-110。
黃秀政,〈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收錄於氏著,《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1992),頁145-173。
溫振華,〈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臺灣師大歷史學報》9,1981,頁111-139。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1987),頁43-90。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錄於李筱峰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
上》(臺北:玉山社,1996),頁263-288。
莊吉發,〈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臺灣民變與民間信仰〉,《臺灣文獻》52:2,
2001,頁221-234。
蔡采秀,〈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
11:1,2004,頁1-41。
陳秋坤,〈清代前期對臺少數民族政策與臺灣土著的傳統權力〉,收錄中研院近史所編
,《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近史所,1990),頁1023-1038。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收錄於中研院近史所編,《近代中國
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86),頁195-222。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978,頁131-159。
邱麗娟,〈清末臺灣南北基督長老會傳教事業的比較研究(1865-1895)〉,《臺南師
範學院學報》29,1996,頁259-294。
李若文,<清季海盜在臺灣的出沒:人本主義地理學空間觀點的考察>,收錄汪榮祖主
編,《地方史研究集》(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7),頁19-82。
李國祁,〈清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1975,頁4-16。
許雪姬,〈劉銘傳研究的評介—兼論自強新政的成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
《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臺南:臺南市政府,2003),
頁303-322。
六、日治時期
黃秀政,〈1895年清廷割台與台灣命運的轉折〉,《台灣文獻》57:1,2006.3,頁
255-286。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頁219-232。
連橫,《台灣通史》,〈獨立紀〉。
黃靜嘉,〈臺灣殖民統治歷程概述〉,收錄於氏著,《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
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2002),第一章。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台大法學叢書,1997),頁101-158。
黃秀政,〈臺灣武裝抗日運動:研究與史料〉,收錄於氏著,《臺灣史研究》(臺北
:學生書局,1992),頁175-206。
王泰升,〈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法律鎮壓與臺灣人的政治反抗文化〉,《月旦法學》116
,2005.1,頁123-138。
張炎憲,〈日治時代臺灣社會運動:分期和路線的探討〉,《臺灣風物》40:2,1990
,頁1-16。
陳君愷,〈緬懷從「臺灣」與「民眾」出發的臺灣民眾黨〉,《當代》238,2007.9,
頁96-107。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2001),頁277-294。
近藤正己著,張旭宜譯,〈台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台北文獻》
直字111,1995,頁163-184。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日本的「高砂族」統治:從霧社事件到高砂義勇軍〉,《
台灣風物》42:4,1992,頁47-57。
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濟的演變〉,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
二集》(臺北:編者自印,1954),頁74-128。
陳鴻圖,〈嘉南大圳對土地改良及農作方式之影響1924-1945〉,《國史館學術集刊》1
,2001.12,頁187-223。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2003),頁
129-143。
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台灣「工業化」政策〉,《台灣史料
研究》1,1993,頁131-172。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收錄於收錄於李筱峰等編,
《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頁161-201。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9,頁227-245。
龍瑛宗著、鍾肇政譯,〈邂逅〉,選自《午前的懸崖》(台北:蘭亭書店,1985)。
張隆志,〈殖民近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
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133-160。
林呈蓉,〈從日本殖民統治談臺灣人「國家」意識的形塑〉,《當代》237,2007.8,
頁24-26。
賴和,〈歸家〉,選自《賴和全家》(台北:前衛,2001)。
七、戰後臺灣
許雪姬,〈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
學學報》12,2008.12,頁151-178。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1994),頁405-414。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收錄於國史館編,
《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店:國史館,2000),頁
569-598。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1997),頁
81-106。
王泰升,〈中國國民黨的接收「日產」為「黨產」〉,收錄於氏著,《台灣法的斷裂
與連續》(台北:元照,2002),頁317-326。
王塗發,〈戰後臺灣經濟的發展〉,收錄於李筱峰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
臺北:玉山社,1996),頁387-414。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1997),頁
148-162。
沈時可,〈台灣光復後推行土地改革之經過〉,收錄於內政部編,《台灣土地改革文集
》(台北:內政部,2000),頁1-14。
瞿宛文,〈戰後臺灣經濟成長原因之回顧:論殖民統治之影響與其他〉,《台灣社會研
究》65,2007.3,頁1-33。
薛化元等,《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等備處,2003),頁94-182。
陳佳宏,〈「二二八事件」與台獨之發展與演變〉,《台灣風物》55:1,2005,頁
13-42。
薛化元,〈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1950-1996):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
代中國》135期,2000,頁24-55。
以上的閱讀文獻完全排除圖師鼓勵閱讀的專書、影片。
欲知全貌者,請洽以下網址,搜尋「臺灣通史」
https://web.ndhu.edu.tw/sys/Course/CouserForm.aspx
===============================================================================
另外就我個人比對台大、政大、師大、成大歷史所,以及政大、師大、高師大台史所
考古題的結果,以上的閱讀文獻,已然能夠涵括八成以上的臺灣史試題。
but,若要考成大歷史所,請自行利用上述網址搜尋「臺灣社會經濟史」的閱讀文獻,
不然光靠圖師的臺通閱讀文獻,成大的臺灣史題目你大概只有一半會寫......
--
其實我po這篇只是要表示圖師很威而已( ̄▽ ̄#)﹏﹏
--
歷史系是一個神秘的系,它可使狂者愈狂,狷者愈狷,笨者愈笨。在我沒進去
以前,我聽說這系最好;等我進去了,我才發現它好的原因。原來它是台大那麼多
個系中,最容易混的一個系:上上課,抄抄筆記,背一背,就是成績甲等學生;逃
逃課,借抄筆記,背兩段,就是成績乙等學生;不上課,不抄筆記,不肯背,也不
難及格,就是丙等丁等學生,李敖之流是也!
--李敖《傳統下的獨白‧十三年和十三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3.248.250
※ 編輯: youngleft 來自: 122.123.244.223 (08/10 11: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