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產品經理 那些你不知道的日常和職涯規劃】
購票連結 👉 https://www.blink.com.tw/event/1443/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簡稱PM)是專注於產品的職缺,其工作內容包括產品規劃、市場調查、專案管理等等,因為工作橫跨各領域,PM不只需要對技術有一定了解,同時也要鑽研商業、UX領域,並且擅於跨部門溝通協調。
PM的實際工作狀況及在公司的定位如何?若想成為PM,在學生時期應該如何累積能力?
本次講座將以上述問題為核心,邀請到目前擔任產品經理的講者—朱騏和Ian,兩位皆有豐富、跨產業的產品規畫經驗,如果你 #對PM這個職位有興趣、#想了解產品規劃的流程 或 #不知道如何累積PM技能,這場講座很適合你!
--------------------------------------------------------------
本系列講座主題為「職業窺探」,預計邀請各領域職人來分享自己的日常,讓參與者深度認識該職業的工作內容及職涯發展。
在此之外另有以跨領域學習為主軸的「跨領域成長」及以產業現況與未來為講題的「產業解密」等系列活動,跟著Blink一起探索職涯、挖掘更多可能,一起Groww and Gloww 。
【議題設定】
產品經理的定位及工作內容
擔任產品經理的心路歷程:為甚麼選擇擔任產品經理?如何進入這個職業?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產品經理和專案經理的差異
給未來想擔任產品經理者的建議:在學期間如何準備、適合的人格特質、學習資源推薦、必備的能力
【講者介紹】
朱騏 / 軟體產品經理
一個專案管理知識中毒的軟體產品經理,過去也曾經對PM的職能定位與所需技能感到疑惑,直到先後從事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和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的工作後才了解兩者在職場上的價值差異。
講師有5年的軟體產品規劃經驗,能同時兼顧專案管理與產品規劃。過去的產品規劃經驗豐富,擁有金融、旅遊、加密貨幣等軟體產品的規劃經驗,帶領團隊使用敏捷式開發法(軟體開發流程)來快速交付成果與驗證產品成效。
身為一個新手PM應該如何開始這份工作、如何撰寫需求文件、遇到困難或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應該解決、有哪些學習資源可以增強PM技能,這些事情都想透過講座分享給你。
Ian Wu / 互聯網軟體產品經理
台大機械工程系所,以軟體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做為職涯出發點。從價值出發,以終為始,熱愛打造產品,結合數據分析、使用者中心思維、商業策略的產品經理。走過新創公司、中型企業與大型陸企,經歷多次0~1產品開發、既有產品優化迭代;橫跨產業與跨產品類別,領悟跳脫框架並從不同面向思考與整合;熱愛產品規劃與設計,擁有產品策略、用戶研究、UX規劃、需求分析、優先序、數據分析與產品運營等消費者端產品規劃技能與經驗。
樂於參加各式產業社群並與幾位好友共同經營PM知識社群,同時藉由寫Medium文章,期待認識更多產品人,互相串連知識人脈,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相信唯有持續學習與奉獻,才能帶來自我成長及不被時代淘汰。
【活動資訊】
日 期|2020/12/5(六)
時 間|14:00 – 16:00
形 式|線上講座(以Zoom 的網路研討會進行)
備 註|建議先下載Zoom以確保講座品質,購票完成後主辦方將於活動前寄發網路研討會連結至購票信箱,於活動時間前30分鐘(13:30)開放研討會會議室,點按連結即可加入。
【講座時程】
13:30 - 14:00 開放入場
14:00 - 14:10 講座引言
14:10 - 14:50 朱騏 / 軟體產品經理
14:50 - 15:30 Ian Wu / 互聯網軟體產品經理
15:30 - 16:00 Q&A
購票連結 👉 https://www.blink.com.tw/event/144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貝莉莓-Bery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電競 #Gaming #AORUS #影片編輯 #視覺效果 #動態圖像 #遊戲開發 #3D #動畫 小莓化身AORUS電競小教室班主任,和主機板PM蓋瑞為大家介紹技嘉新推出的X299X主機板 因應Intel近期推出新一代Intel® Core™ X系列處理器,是專為需求各自不同的進階創作者工作流...
「pm 開發流程」的推薦目錄: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大學生 BIG Stud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寶太太的人工智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貝莉莓-Bery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討論] 如何改善產品團隊的工作流程?(PM角度) - 看板Soft_Job 的評價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為什麼很多PM都搞不懂:「專案管理流程」到底是什麼? (055) 的評價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傳統開發流程是PM 花上很多的時間進行訪談寫成規格 的評價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軟體開發流程是什麼?PM與UX Designer的區別?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pm 開發流程 在 【PM 總動員】開發產品後的二三事:什麼是產品營運與Ops ... 的評價
pm 開發流程 在 寶太太的人工智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引:我們的工作和產業文化中,並沒有「Stakeholder」的完整概念,直譯就是「利害關係者」,在一專案開發流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確保究責(Accountability),明確溝通並確保專案的目標、時程和結果的期望值。
大家會覺得這種責任應該是落在PM(專案經理)身上嗎?還是老闆、抑或工程師?
「為成果負責」的事,台灣人常認為應由PM或老闆來擔。其實不是,Stakeholder的責任落在誰身上,跟一個人的職務功能無關,是跟專案的專業性質有關。
Stakeholder的工作不是在告訴大家「怎麼做、何時做哪些事情?」而是提供專案所需的專業判斷能力,來協助定義專案的方向、範疇,並在最後主導結案流程。
pm 開發流程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吃貨三年半工作歷程 #文長慎入 #軟體工程師相關
由於前一篇不小心打了跟工程師沒什麼關係的一篇文章,導致內容完全偏離我原本想談的事情,在這裡又補充一篇。(之後可能會乾脆轉到痞客邦,不然太長了。)
由於不知不覺,已經成為軟體工程師三年半,還有不久前參與公司的一些招募面試,覺得應該上來分享一些心路歷程,畢竟即使疫情嚴重,也不會熄滅大家想要成為軟體工程師的火,相信因為疫情嚴重,如果有人失業,剛好也是可以轉職成為軟體工程師,是個不管在哪裡都可以工作得好職業,也不會因為疫情不能出門而丟飯碗,當然你還是可能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而丟飯碗,畢竟是整個經濟蕭條,但至少你可以馬上找下一份工作,反正都是線上面試獻上在家工作。
總之,是想提一下從剛開始學習寫程式,對於什麼都不太懂,到現在,好像已經工作了三年半,還是什麼都不太懂的心境變化。
分成幾部分來說好了,
學習新東西的部分:
一開始的兩年其實真的滿痛苦的,不知道是因為第一間公司的文化還是因為主管跟同事,導致在學東西上面覺得沒什麼進展。一來可能是因為公司是個不管做什麼都很慢的公司,除了要求你Delivery很快,其他像是,你要求的Training, 或者你問事情,或者了解需求目標,都很慢。
可能你要求的Training 會為了省錢而累積人數,找一堆不相干的人來上課,導致上課的時候,老師也很尷尬,不知道到底要怎麼抓進度。
或者是你說你工作要學新東西,可是完全不給你任何Training Course叫你自己看Pluralsight, 所以半年以後決定幫你安排一個Training Course上非常基本而且沒什麼相關的東西。
問問題的時候,基本上也沒什麼人想理你,大家都覺得自己很忙,尤其是主管,根本不太想管你。還會叫你沒事不要去煩資深同事們,這樣的狀況也是很讓人無法提起精神。
總之前兩年真的是水深火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常覺得自己很沒用,學得很慢,也是很浪費時間,只能一直努力想辦法看Confluence來了解Team到底在做什麼。
接著去了第二間公司,是學習爆發時期,在新創就是學得快,因為不快的話公司就要倒了,努力的工作工作,還是敵不過公司的內部問題,工作了八個月被裁員了,公司大概裁了三分之一。
在新創,一開始真的學得很快,但是工作了三個月以後,會發現好像也學不到什麼東西了,想做很多東西也做不了,公司永遠是,沒錢,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然後來了一個只會嘴砲的前端,號稱有十年經驗,可是連個sorting 都寫不出來,基本上他就是一個設計師,那為什麼不說自己是設計師就好?然後其他同事也是處於好像提不起勁工作,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可以做個好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可以感覺得到,好像整個公司的人都不太想工作,只想趕快找個買家把公司買走,不然公司可能真的要倒了。
我還記得,被裁員以後,他們說覺得我比較適合去大的公司,其實我也覺得,我覺得自己在那個地方,根本完全不知道可以幹嘛。公司當時還打算Rebranding 簡單來說就是換個包裝,即使裡面爛光,也要把外面弄的亮麗,這樣才可以吸引投資人。
之後就覺得自己還是不要去新創好了,然後因緣際會來到了現在的公司。可能是Consulting的緣故,要碰的東西真的很多也很廣,很多東西是我以前完全沒有碰過的,所以也是整個學習大爆發,公司裡面也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像是meetup, study group, 或一些Talk。即使下班以後也是都在學習,可能是參與一些Talk 或者workshop之類的。
重點是,同事的態度真的會讓學習的動力大爆發,尤其pair programming 是個關鍵,自己做的時候其實學的真的有限,即使上網看看影片文件,或者自己動手做,我覺得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有真人才可以學到東西。當然,每個人學習方式不一樣,對我來說,pair programming真的是一個快速學習的方式。一開始我也很害怕,覺得會暴露自己其實不太會寫code的事實,可是真正開始pair以後發現,其實自己好像沒那麼糟,好像其實也都寫得出來。我覺得就是需要一個刺激,需要一個引導。
除了programming之外,我們也是會pair其他東西,像是infrastracture的工作之類的,我覺得就是需要有一個人一起討論。當然也不是說隨時隨地都需要有,但是有人一起討論就是可以教學相長。
其次,和Junior 一起pair 也是刺激自己學習的因素,因為你會害怕自己和別人講錯,所以更push自己要努力去查資料,不要害到別人。
之前有人問說,那以前我當Junior的時候都被丟著不管,我不會有媳婦熬成婆的感覺,會想要也不管Junior嗎? 其實我覺得要看公司文化,以前我可能多少會這麼想,但到現在的公司,我覺得不會了。其實Junior 也不代表他們能力比你差,他們就是缺乏那個經驗跟機會。
現在看著那些Junior我也常常會想,他們已經比以前的自己強很多,學的也很快,有時候也會開始後悔自己以前沒有把握時間學習,或者看一些書之類的。
當然還是有很多倦怠的時候,尤其最近專案剛結束,就很想整個放鬆耍廢,因為之前實在壓力太大。在前一個專案我是最資淺的工程師,所以非常的想要追趕大家的進度,可是也越發現,原來我缺少的不是所謂的coding能力,而是所謂的開發經驗。
很多時候,專案需要的,並不是coding的部分,而是你能不能發現問題的所在,提升這個系統的效率,或者解決開發流程的問題。
至於學習框架或者程式語言,這個倒是會隨著時間而變快,就像是一開始可能閱讀英文很痛苦,每天一直看英文就有改善很多,程式語言和框架也是,到後來就會覺得好像有大同小異。當然如果都是類似的語言的話,你也可能遇到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那就另外說了。
對於工程師這份工作的見解部分:
認真說起來,從還沒成為軟體工程師,到現在工作三年半,我其實在這部分修正了很多看法。
還沒成為軟體工程師之前,我以為好的軟體工程師就是,很會寫code,很會解bug,可以寫出跑得很快的演算法。
但現在我會覺得,好的軟體工程師,應該是,很會解決問題,而且解決問題並不是會解Bug,應該是致力於,怎麼樣寫出沒有Bug的程式,怎麼樣寫出好維護的系統,怎麼樣寫出有用的東西。
不是按照你拿到的需求做就是好,而是確保你了解需求,確保需求是符合客戶需要的,所以溝通很重要,還有提出意見跟看法,參與訂立需求相關的討論,有不懂的地方,就叫想辦法弄懂。
我想也許是因為是在敏捷開發的環境,加上Cross Function Team,所以可以比較有機會參與各種討論以及需求制定,有問題也可以自己開一個Ticket, 也會需要參與寫story以及跟非dev的人溝通。
其實從一開始工作,公司就是使用敏捷開發,到後來新創也是敏捷開發,然後現在真正實踐敏捷開發的公司,一路下來也覺得學習到很多。
以前以為敏捷開發就是有sprint, scrum, stand up之類的,後來發現不是,敏捷開發應該實踐真正的agile, 非常的彈性,不要為了有scrum而有scrum, 也不一定需要搞個兩個禮拜的sprint.
現在我覺得,一個好的軟體工程師應該是,對於團隊有貢獻,而且可以deliver 出一個對客戶有貢獻的產品的人。同時也為Community有貢獻,不一定是開源的貢獻,可能是寫寫文章,拍拍影片,參加meet up 甚至是帶新人,鼓勵更多人成為工程師都算吧!
所以說起來,我還是覺得,不管是誰,只要想成為軟體工程師,應該都可以成為吧!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心力,應該不是一個高門檻的職業,只是看起來很高,但好像也不是那麼高。
也有很多人去Bootscamp三個月或六個月,就找到了一份軟體相關工作,成為軟體工程師。
更重要的是,可以持續多久,長期下來,這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
不像其他職業,下班就下班,軟體工程師下班後還是要一直學習新的東西,或者是你一個東西卡住沒做出來,你就會無法停止去煩惱。也有很多東西就是要一直花時間學習。
可能你現在工作了兩年,會發現,啊!我怎麼還是什麼東西都不太懂,你可能一直使用某些framework可是從沒搞懂它背後的原理是怎樣的。可是要了解背後的原理,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又不值得,所以到底要不要了解,就處於一個尷尬地步。也可能是你發現,你會的東西市場已經不需要了,所以又要重新學很多新的內容,然後已經是中年人了,這是你想要的嗎?
還是你乾脆努力往管理方面走?
也有很多工程師最後覺得很痛苦,因為專案管理本來就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尤其是你卡在要跟工程師溝通,也要完成客戶要的,同事又想當個好人,你該怎辦?客戶不能理解複雜的技術成分,你了解技術上,工程師們的確無法快速達成,所以你會花很多時間在溝通,思考,以及想辦法讓你的工程師們專心工作。
另外,你還要處理很多雜事,像是預算問題,尤其現在很多都是雲端相關的,雲端的運算要怎麼抓,怎麼做成本控制,還有像是現在很流行的Subscription 如果你的sales賣出的價格根本等於你軟體開發的成本怎辦?因為以前沒有雲端的時候,你需要考慮的就是固定的一些人事成本,你也不用想我用像是Auth0這樣的服務,我user越多要付越多錢,還有其他像是一些security 問題需要考慮,用一些第三方的service 都要一直付錢之類的。
那如果是Tech Lead呢?Tech Lead也是需要考量各種雜七雜八的事情,還有Developer要求的各種疑難雜症,例如你一個新的dev onboard 要給他什麼權限,像現在security嚴密,你可能要給他一大堆權限,可是你又怕萬一對方很雷,給了把東西弄爛怎辦?
還有現在大家都走DevOps 你的團隊要怎麼和operation team 合作,哪些權責問題,還有團隊氣氛問題,溝通問題,大方向問題,要和PM溝通一大堆,也同時要Lead團隊,例如開發流程怎樣改善,要使用哪些工具,那些工具的安全性是什麼,還有發生安全漏洞的時候要怎麼處理,平常還要確保site reliability 之類的,不然如果系統無法運作,第一個也是找Tech Lead, 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還要確保你的Developer 的learning path, 你總不能要求他們什麼都要會,那你是要花多少錢請他們?
總而言之,到現在為止,我覺得,軟體工程師,真的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也不能好好安穩地做個十年就升等主管,然後就安穩地等退休。下班以後很多人可能還要on call, 根本連休息都無法好好休息,有嚴重系統問題,也可能被要求假日馬上修好。看你是哪一種產業,像是金融業的話,就有相當大的機率要on call ,尤其是做投資的。(當然還是看你的職位)
即使你不需要on call 也要一直學新東西,一直無止盡的學,學無止盡,活到老學到老,如果你熱愛學習,那恭喜你,選擇正確。或者你還沒成為軟體工程師,可以趕快加入。你絕對不用擔心,你會有一天,好像不用學什麼也可以一直在這個行業混下去。(除非你的公司真的就是願意花錢養你,你就只要一直做同樣的東西,即使不更新也不會壞掉之類的,即使外面日新月異,你們也堅持用同樣的東西)
pm 開發流程 在 貝莉莓-Bery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電競 #Gaming #AORUS #影片編輯 #視覺效果 #動態圖像 #遊戲開發 #3D #動畫
小莓化身AORUS電競小教室班主任,和主機板PM蓋瑞為大家介紹技嘉新推出的X299X主機板
因應Intel近期推出新一代Intel® Core™ X系列處理器,是專為需求各自不同的進階創作者工作流程而設計:例如相片與影片編輯、視覺效果、動態圖像、遊戲開發,和 3D 動畫,以及追求極致的電競玩家所設計!
-
商案信箱:[email protected]
喜歡小莓影片歡迎訂閱並且按個讚喔!!訂閱我►►►http://bit.ly/2cj8X6B
如果想看完整的遊戲存檔的話 請到下面的連結!!
►►►小莓的遊戲實況完整存檔頻道 https://ppt.cc/fnPq7x
►小莓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erylulu.tw/
►小莓Live實況台 https://www.twitch.tv/beryl_lulu
✭ 開播時間:下午場 13:00 - 17:00
晚上場19:00 - 24:00
(以上時間表參考用!!!正確的時間來到直播間之後按下〝追隨按鈕〞
就可以接收到開台通知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NjuDzc2jSM/hqdefault.jpg)
pm 開發流程 在 為什麼很多PM都搞不懂:「專案管理流程」到底是什麼? (055)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然而,大多數人知道的專案生命週期 流程 的工作,其實是專案的產出 流程 ,例如:產品 開發 專案 流程 、軟體系統 開發 專案 流程 、或是工程建造專案 流程 等。 ... <看更多>
pm 開發流程 在 傳統開發流程是PM 花上很多的時間進行訪談寫成規格 的推薦與評價
傳統開發流程是PM 花上很多的時間進行訪談寫成規格,RD 再轉成Application。不過往往這個轉換過程中,卻容易出現相當大的風險。 - 敏捷開發參考資源.md. ... <看更多>
pm 開發流程 在 [討論] 如何改善產品團隊的工作流程?(PM角度) - 看板Soft_Job 的推薦與評價
板友大家好,我跟朋友一起在網路上分享產品管理、專案管理相關知識與經驗,
最新一篇文章是分享新加入的 PM 如何幫助團隊改善工作流程。
Medium 好讀版(我會複製幾乎全文過來,想看一些參考資料/延伸閱讀再點吧!)
https://pse.is/3h3egl
上篇文章《身為團隊第一個 PM 好難!我的辛酸血淚史與生存之道》中提到擔任團隊內第一個 PM 除了要肩負起做產品的責任外,優化團隊的工作流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一來是團隊中多了 PM 這個角色加入後,大家的工作方法一定會有所不同;二來是要建立好的產品文化,一套好的工作流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文章內容】
- 用服務設計的心態來開啟「改善工作流程」的專案
- 使用設計思考的五個步驟來執行
- 其他Q&A:歷時多久?誰該負責這種專案?
這篇文章一樣適用於小型團隊,當團隊足夠彈性且前期加入團隊的 PM 想要改善工作流程時。給大家一些靈感參考~
// 正文開始 //
▍用服務設計的心態來啟動「改善工作流程」專案
什麼是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根據 NNGroup 服務設計是一套工作方法,用來規劃和整合商業上的資源(人、資產、流程)來改善使用者的體驗、以及其他間接利害關係人的體驗。
聽起來好籠統跟抽象,讓我換一種方式解釋!
對於網路與軟體產業的產品經理來說,其實「產品」也是構成「服務」的一種方式,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使用者並不是單點式的在使用產品,而是會經過一個流程,產品設計常用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來做使用者研究前的梳理,設計產品其實一部份也是在設計服務與流程。
服務設計的範圍則比產品設計更廣了一些,運用的場景也更多,並會把利害關係人、各方資源也包含進去。在做 B2B 或 B2B2C 產品的產品經理應該也會很熟悉「利害關係人很多」的議題,例如買產品的決策者跟實際使用產品的是不同人。
而在做服務設計時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為設計思考方法論(Design Thinking),它其實跟做產品設計時常見的雙鑽石模型(Double Diamond Design Model)非常雷同,都是透過兩階段的「發散」「收斂」來解決問題。這篇文章我就來與大家分享如何運用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的心態來改善內部工作流程。
▍使用設計思考的五個步驟來執行
Peter Su《產品經理加入團隊的正確姿勢》中有提到剛加入團隊時,產品經理在理解與決定要從哪些面向開始改善時,團隊優先(People)、產品次之(Product)、流程最後(Process) — —
很多產品經理喜歡加入團隊後,就立刻按照過去的經驗或偏好調整開發流程,然而,除非開發流程有明顯瑕疵外(例如沒測試就上線),我非常不建議一開始就去動開發流程。原因是每個產品狀況都不同,每個團隊也都有自己習慣與偏好,產品經理應至少完整經歷一次產品開發上線的過程,了解流程的問題後,再提出改善方案。
我非常同意,因為當團隊跟產品的目標確立後,我也稍微理解現有流程的概況後,才有辦法好好研究大家遇到的挫折與問題,並透過流程的改善來解決這些挫折與問題。
那如果你已經決定(或被指派)要來改善團隊流程,就讓我們開始吧!
設計思考五步驟
[發散] ① 理解使用者(Empathy)
[收斂] ② 定義問題(Define)
[發散] ③ 發想解決方案(Ideate)
[收斂] ④ 製作原型(Prototype)
[收斂] ⑤ 進行測試(Test)
⓪ 第零步:匡列主要問題的規模
主管給我的任務是先接下一些會議的主持工作,包含 Dev Daily Standup、Sprint 相關會議、跨部門的產品會議;再來是希望我可以調整目前我們使用的專案管理工具的架構、Boards、Tickets 本身、以及使用方式與流程。
我自己退一步來看的話,其實大概就是兩大塊議題,第一塊是實際產品開發與專案管理,第二塊是跨部門溝通。
① 第一步:理解使用者(Empathy)
▼ 觀察法
參與目前所有的會議,觀察哪些人參與這些會議、會議流程為何、會議中做了什麼,記下看到的問題和實際狀況。最重要的是,這個會議的目的是什麼,以及思考這個會議有沒有真的達成目的。
線上觀察目前使用的專案管理工具,了解團隊使用了哪些功能,有哪些 Boards、Tickets 以及彼此層級與細節程度為何,Product Backlog、Sprint Planning Board 的現況,以及誰負責管理、又是如何使用這個工具來管理專案。
觀察目前使用的溝通工具、文件工具,了解誰負責發起專案、需求從哪裡來,互動模式與流程為何。
▼ 焦點訪談:按照團隊、角色
我將現有團隊簡單區分為四種角色:工程師、設計師、需求方、管理者。
可以視情況單獨找個別的人訪談,或是一群人、一整個團隊來訪談與討論遇到的問題。 我自己遇到滿有趣的情況是設計師團隊想要全部一起討論,工程師卻比較傾向個別跟我分享。
需求方就是任何會提出產品改動需求的人,比較直觀的可能是業務(B2B 產品)或是客服(B2C 產品),但廣義來說,公司老闆或管理階層的人也算,設計師跟工程師有時候也會在這個角色裡面。
管理者就是各個團隊的主管,雖然他們可能會跟著自己的團隊一起被訪談,但從管理和領導的角度來說,他們還是會有另一塊不一樣的需求。他們遇到的問題不一定能由我們第一線的工作流程解決,但聽聽無妨,也許可以挖掘到一些公司內部的矛盾之處。另一個將管理者納入訪談的優點是,讓他們參與這個訪談流程,之後如果要做什麼比較大的改動、需要花錢買新工具,他們也比較有機會快速理解跟買單。
【訪綱參考】
- 目前的 __ 工作流程為何?
- 誰/哪個團隊負責 __ 工作/決定 __ 事情?實際執行細節為何?你認為這是該團隊的責任嗎?
- 你理想中的 __ 工作流程會是什麼樣?為什麼?
- X部門跟Y部門目前如何互動?X部門何時會加入Y部門的討論?目前這樣的互動方式你覺得如何?
- 有哪些事情是目前你認為重工的/該做但沒人做的/流程不順暢的/很有意義OR沒有意義的/浪費時間的?為什麼?
- 能否分享最近一次覺得跟內部其他團隊溝通(自己部門/其他部門)比較不順暢的經驗?那有很好的經驗可以分享的嗎?
- 你目前在工作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是你認為我可以協助的?
*__ 內可以填入跟當下受訪者相關的工作流程,例如:提需求的流程、QA驗收流程、提出設計到開發的流程。
▼ 個人訪談:尋找極端使用者
在團隊訪談時,可能會發現有些人的話特別多、想法特別多(狂抱怨!)或想法跟別人特別不一樣,這時候就可以特意拉出來做一次單人的訪談,延續之前在多人訪談或比較發散的訪談中無法深入聊,或不好意思在大家面前說的議題。
我遇到的其中一個狀況是,在我加入前團隊沒有 PM,當時部分設計師、工程師就會擔任各自領域的小小專案管理者,但因為專案管理工具沒有統一規範的使用方式、大家對工具的熟悉程度也不一,造成有些人用的很隨便(甚至沒在用!真的!)、有些人則做的超認真(甚至可以說是過分複雜了)。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極端。
儘管最後可能無法找到能夠完全滿足所有人需求的解決方案,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光譜的兩邊有什麼樣的限制與挑戰。
【使用時機】這種個人訪談會比較花時間,所以我的建議是當心裡已經有個底要解決哪個問題(從大部分的人提出的問題來、在下個階段定義清楚)後,再來挑選合適的人選進行個人訪談。同時,進行一般訪談外,如果心裡已經對於解法有些初步想像,也可以在這個中間階段的個人訪談來試水溫,就是一個靠嘴巴的小型 Prototype & Test!
最後來說說為什麼訪談很重要?
其實我在最一開始上工的時候跟我主管就開了一個表單請大家填寫遇到的問題、希望我可以幫忙的部分,但很多都解釋的不清楚 — — 例如目前的流程是如何、他為何在意他提出的這個問題等等;再者就是填寫的人也不夠多,有些人會說他沒意見,PM 想怎麼改他都可以配合,但這本身也是一種意見,而且我也不相信他完全沒遇到任何問題。
訪談中不但可以了解團隊遇到的問題、期望達成的目標,也可以知道他們過去已經做過哪些嘗試 — — 那些嘗試當時成功或失敗了?為什麼?以此作為接下來提出新方法的參考與靈感來源,也先避開已知雷點、避免自己重蹈他們的覆徹。
除此之外也可以來比對訪談到的內容跟自己默默從旁觀察到的狀況或流程是否一致,還是有些矛盾跟衝突。
最後就是透過訪談找到對流程優化也有熱情的團隊成員,未來說不定能一起合作,或是請他作為他在該部門的暗樁來幫忙推動一些改變。
② 第二步:整理訪談資料並定義問題(Define)
在搜集了很多使用者的想法與回饋後,下一步就是想辦法將這些臨亂的原始資料轉譯成「使用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使用者的需求」。
在產品設計流程中我們可能會用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JBTD(Jobs To Be Done / Job Story)來定義問題,而在設計思考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框架叫做 POV(Point of View),這幾種框架都是使用一句話 [ 使用者/情境 + 問題/需求 + 洞見/原因 ] 的方式來描述問題或需求。
不過在這次的專案中,我直接拉了一個表單來記錄,包含兩個部分:
- 【原始資料】提出者、相關單位、問題/需求描述、目前作法、可能的解法(受訪者如果有提到)
- 【主觀資訊】註解、分類、優先等級
原始資料就是將蒐集到的內容整理好;主觀資訊則會包含一些自己的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者」有時候是寫我本人,因為有些問題、需求可能沒人直接直白的提到,但卻是我自己推論出來可能現有的隱性問題。這部分可以仰賴第二輪訪談來試探,或是在進行 Prototype & Test 的時候偷偷包進去當成相關議題來訪談。
「註解」可能包含提出的人在意的原因為何、做這件事時是否有一些限制(金錢、時間、老闆價值觀)、是否有些關鍵人物加重這個問題發生,或是一些未來可以幫助發想解決方案的切入點。
「分類」則是會幫每個問題下幾個標籤(tags),在分類與下標籤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有些問題是有機會一起處理的,屆時就能夠快速的透過標籤來篩選並檢視。這些標籤可以是:
- 問題類別(產品、流程、人/團隊)
- 問題根源(需求管理、專案管理、溝通、利害關係人)
- 解法方向(流程、工具、文件)
- 相關團隊(工程團隊、設計團隊、業務團隊)
- 相關會議(Standup、Sprint、Kickoff、Retro、跨部門會議)
「優先等級」會簡單分為 High、Medium、Low,就是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否重要、有多值得被處理。
- 除此之外還使用了一個 Easy 標籤,主要會出現在問題的規模很小、且有直覺又容易處理的解法時,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問題本身的重要性如何,也還是可以考慮隨手先做做看。
- 最後是 Not My Business 標籤,適用於當對方提出的問題超出我本人的職能範圍,無論多重要都不會在我這次的專案範圍內。
在這個定義問題的階段,其實將原始資料轉譯成問題描述的過程不會太難,難的是好像什麼都想做、什麼都該做,所以有兩點很重要。
一是辨認哪些是假的問題與需求,訪談有時候會流於許願,或是看到專案管理工具有什麼強大的功能就覺得我們可以使用(反正有新 PM 來嘛不用白不用)但其實根本沒麼人遇到有關的問題或提出相關需求;
二是如何挑選出第一批最值得解決的問題,從真正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做起。
在一般設計思考的流程中,通常會透過團體投票來選出一個最值得解決的問題,也就是第一階段的「發散 」「收斂」的結束時會收斂在一個問題/需求上,然後再從這一個問題/需求進入下一個階段來發想出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案。
不過我在做這個專案的時候想像中解法方向就是三個部分:流程、工具、文件,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說不定是會在同一個區塊中被解決,因此我這邊並沒有收斂到只剩一個問題,而是將所有 High Priority 的問題都一起打包到下一個階段,來個發想大亂鬥,鬥完再好好整理跟排出解決方案的優先等級。
③ 第三步:針對不同問題發想解決方案(Ideate)
既然 High Priority 的問題不只一個,我們還是得分區塊來進行解法的發想。還記得前面的「分類」標籤嗎?這時候就可以好好來善用它!
先來看看【分類 > 解法方向 > 工具】這個類別,這很直接對應到了一開始提到的我主管希望我處理的一環。畢竟換工具的成本很高,因此其中的「工具」解法可能就明確侷限於團隊正在用的專案管理工具(例如 Trello)、文件整理工具(例如 Notion),因此在發想解決方案的時候,可以把所有提到該工具的問題都篩選出來,一併思考如何優化、整頓。
(啊不過如果你們現在用的工具很難用,想要說服老闆換工具的話,也可以試試看。)
我也會去發想,使用 Trello/Notion 以外的其他替代解決方案,而不是全部都只用現有工具 Trello/Notion 來作為發想的限制。俗話說的好,不要手上拿著錘子,就覺得什麼都是釘子!
其他不是工具類的問題,如果很難分類,就一個一個來發想。我會盡量每個問題都提出 1 到 3 個解決方案,最後再來挑選跟排序。
挑選的原則跟做優先等級排序的原則大同小異,建立一個點子分類排序矩陣,把每個解法用兩個指標「真的能解決問題/滿足需求」「可行性」來分類到四個象限中。可行性兩側分別為「容易改動」「很難推動」,這代表的除了是我本人做不做得到以外,也隱含了是否容易改變同事的習慣、使用的工具等等。
④ ⑤ 第四步、第五步:小規模執行與測試(Prototype & Test)
最後兩個步驟就是用低成本、小規模的方式來執行並測試 — — 所謂的低成本,可能是如果你想要用一個新的工具,可以先辦一個測試帳號做一個 demo 給大家看;所謂的小規模,是可以先在一個部門/團隊試試看,如果沒問題再慢慢推到其他團隊。
其實最低成本跟小規模的作法,就是想好一些解決方案後,再找同事來進行第二輪的訪談,分享新的作法,看看他們覺得可不可行、會不會造成新的問題,更棒的是,也許在你分享解決方案的時候,他們也能夠提供新的靈感!
∞ 重複這些步驟(Iteration)
做完 Prototype & Test 若得到的回饋很正向,那就可以順勢推動到團隊中;如果回饋不盡理想,就回到前面的步驟重新發想點子、重新定義問題、甚至重新做更深入的訪談與問題研究。
直到我們辨認出的重要問題都被解決了、新的工作流程與專案管理工具都順利在跑了,這個專案就算告一段落啦!
▍其他 Q & A
1. 怎麼會想到要用這個方法來改善工作流程?
我一開始的想法只是要詢問意見、了解限制、快速測試。
當時在做這個專案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想說我要用服務設計、設計思考的方法。其實是做完後,跟朋友聊天時才發現,欸,這其實好像就是運用我平常習慣的工作方法嘛!所以為了讓這篇文章更有架構更好懂,不如就直接套用其他方法論來看看我在各個階段做了什麼。
前陣子剛好去帶了一場設計思考工作坊,回來後跟三眼怪們聊天,我們都認為設計思考/產品工作方法中的以人為本、快速嘗試、頻繁修正的心態冥冥之中是種信仰,而擁有這種信仰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把它運用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2. 這種改善工作流程的專案通常歷時多久?
不一定,看問題的規模大小。短則兩週、長則兩年(?)或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這種改善流程的專案其實沒有結束的一天。
這篇文章也是要提醒我自己很久沒有重新去了解同事的需求了,新人加入、使用者變多(導致需求變多)等等,都會導致公司內原本的工作方法、工具不再適用,其實本來就應該偶爾再去檢核。同事會主動提出是最好囉~但有時候大家會覺得那是某某某的責任,默默的就沒人去思考這件事了。
3. 改善工作流程算是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嗎?
所以說到底,改善工作流程這件事到底是誰的責任呢?其實大家都有責任。至少,有責任跟自己的主管說明自己目前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讓管理階層來處理。
而上述這個專案由我來發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因為我是新加入的 PM,不管原本工作流程有多完美,有我的加入之後肯定會需要微調。更何況很多團隊找新 PM 加入的原因就是他們目前工作流程一團亂,需要找個人來解決溝通和專案管理的問題。
其實這樣的專案有一群人一起討論會更好,設計思考方法論也很強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討論中激發不同的想法與切入點。所以前面訪談的部分也有提到,如果可以辨認出有心想一起做的人,真的會超級開心的!
至於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 前陣子在跟我以前公司同事討論到他們的現況才發現,雖然他們現在團隊人變多了,但問題也更多了,而會主動跳出來處理的人卻比以前更少了。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法還是把責任具體落實到特定的人身上。一般公司內常見的就是由管理階層發起,或是有些大公司會有專門的 Product Operations 團隊來支援核心的產品團隊和產品經理。如果有專人負責,那當然是最好的啦!
如果有興趣看我們直接拿一個實際案例來跑完這五個步驟、或是最後實際導入哪些解決方案,歡迎留言或私訊跟我們說!有其他想看的文章主題也歡迎跟我們許願~
以上。
--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OOO)/
https://medium.com/3pm-la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145.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621868314.A.10F.html
※ 編輯: annedoo (1.162.145.44 臺灣), 05/24/2021 23:19:53
※ 編輯: annedoo (1.162.145.44 臺灣), 05/24/2021 23:23: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