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一則今年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創新低的新聞引發大家討論,讓我又想起去年初曾向友人預測,今年生育率應該會更低,並不會有所謂防疫寶寶潮。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房價高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性別平等法雖明文規定不得因性別在進用、升遷上有差別待遇,但現實上,一旦懷孕,女性不僅很難獲得升遷機會,且就會面臨許多職場上的考驗。在診間就曾有孕吐嚴重的媽媽和我說,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被主管揶揄「到底真的還假,我當初懷孕怎麼沒妳這麼多毛病」。再加上,孕期各種狀況的個體差異本來就很大,有些孕期平順一路工作到生,也有人頻繁出血、腹痛需要請安胎假,甚至提早待產。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
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她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她自願離職,故意派給她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
再加上,目前法定產假天數相對很短(台灣:8週,中國、日本:14週),等於身體剛復原,好不容易適應新生命加入就得重返職場,緩衝期根本不夠。雖說現在有育嬰假,但現實上卻有很多人面臨想請不敢請、請了怕回不去的窘境。過去我也曾聽媽媽和我反應,育嬰假後回公司被故意調至不熟悉的單位,暗示她主動離職。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促使許多女性決定先在職場打拼,事業有成再考慮生育,但拼著拼著就過了適育年齡,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受孕率下降,又得面臨「想生卻生不生來」的困境。
不單只是事業,女生懷孕後,許多稀鬆平常的事情也得犧牲妥協。比如想喝冰水被說小孩氣管會不好、想吃海鮮被說小孩皮膚會不好,搬家稍微快跑被說會動了胎氣,就連孕期有較劇烈的情緒起伏都不好,因為有可能響胎兒腦部發育......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一再地對媽媽們形成恐嚇。假設孕婦有所抗議,往往被一句「都要當媽了,懷孕才幾個月,忍耐一下又怎樣?」堵回去。
這也反映出,不管有無科學根據,大家還是認定母親要對孩子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甚至我還聽說過有高齡媽媽被指責,「就是年紀大才生,讓小孩免疫力不好,才會頻繁生病住院」。
萬一孩子罹患需要特別照護的疾病, 狀況就會更複雜。以我好朋友為例,即使產檢一切正常,夫妻雙方聽力也沒問題,孩子出生後仍被診斷中重度聽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復健和早療。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
但仔細想,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足夠的資源,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好有強大的病友支持團體提供協助,只要一個環節沒搭好,都有可能發生悲劇。好比前陣子爸爸悶死腦麻女兒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堪長期照顧精神和體能上的壓力所引爆的人倫慘劇。身為產科醫師我得坦承,多精密的產前檢查都無法保證新生兒一定健康,很多女生也因此擔心萬一真的生出特別的孩子,社福能提供的協助有限,自己無力照顧又可能拖垮整個家庭。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另外,隨著社會氛圍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漸漸被打破,這樣的轉變對男性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在臉書上我就曾看過有先生抱怨,既要出錢養家,還得分擔家務,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只要出錢,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我要強調的是,育兒和家務事本該是兩性共同分擔,上一代的男人實在有點爽。只不過對男性不公平的是,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雖有所轉變,但社會普遍仍認定男人就得開車買房,才能娶妻生子。新聞媒體也常為了流量,一再轉載類似激化男女對立、強調男人該出錢的抱怨文,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就有男性友人開玩笑地和我說,現代的女生太難搞了,我才不要為了傳宗接代而被綁住下半生。
再來就是生得少,現代的父母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因此各種育兒學派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資訊當然能提供爸媽們許多參考,但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幸福婚姻才是成功育兒的關鍵,某KOL更引用文獻表示單親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是比較低,不僅狹隘偏頗且這種過度勾勒婚姻烏托邦,強化家庭價值的說法,反而會提高生育的門檻,讓許多男女認為,非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當個好爸媽。若夫妻不夠恩愛、沒信心天長地久就無法教出所謂「成功」的孩子。這種理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上對非婚生子女、單親子女的污名化,更嚴重的,會讓更多受困於不幸婚姻的男女,為了孩子而不敢離婚。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父母。任何人,不管你是單親失婚、未婚、同性伴侶,只要用心每個人都能當個稱職的家長,畢竟大家在育兒的路上,也都是見招拆招,陪著孩子一起摸索成長。也因此,我認為儘速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合法地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最實際且又有效提高生育率的做法之一。
要提高生育率大方向很簡單,讓想生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生,但細節卻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比如更充裕且不限定女性的產假、完善的社福制度、對多元家庭(單親、同婚子女)更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專家、企業和民間倡議團體不斷對話溝通,而不是發發生育津貼,結婚補助或金鏟子就有用!
回到個人層面,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做的是鼓勵女生,在懷孕中盡可能保有完整的自己,盡力破解各種捆綁住孕婦的迷思。對於想生育但還在猶豫的女性,則給予中性的諮詢和建議,比如參考AMH指數、排卵試紙,基礎體溫,並繼續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的議題上發聲和努力。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mh低 排卵試紙 在 黃建榮醫師(黃建榮婦產科診所暨台北試管嬰兒中心Taipei IVF)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位好朋友,雖AMH數據都低於正常值,很幸運的都是自然同房就成功懷孕了,第一位好朋友一側輸卵管阻塞,AMH:0.39。因標準刺激得到的卵量不多,所以之後的療程我們建議她改用微刺激。
所謂的微刺激療程主要是針對卵巢功能不佳的患者,從天天打針的標準療程改以口服排卵藥加上排卵針一起使用,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減少排卵藥物的注射天數及花費,但缺點是約有15~30%的人會有提早排卵,造成無法取卵的可能。
在經過4次的試管療程,很幸運的最後是在沒有做任何療程以自然同房的方式懷孕。
所以鼓勵各位好朋友,無論卵巢功能偏低或是正常,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會有機會,好孕一定會來臨的。
==============內文如下====================
第一篇
感謝黃醫師與護理團隊的鼓勵與幫助~
4年來試著自然受孕,然而老公(34)在代工廠上班,常時間大陸出差無法配合老婆,最後一年加入基礎體溫與排卵試紙仍然沒結果。前年底在北醫接受檢查,得知老婆(36)輸卵管一邊阻塞,AMH指數剩下0.39,當時還認為年輕的我們瞬間就矇了….><
整理好心情並在好友的推薦下,去年初我們來到黃醫師這邊進行療程,心急得我們一開始便表明我們要進行試管療程。標準刺激的試管流程在植入後並沒有順利著床,由於老婆AMH過低我們改採微刺激的方式進行多次取卵。此時老公深感必須多陪伴老婆才能一起走下去,老公毅然決然提出轉換工作跑道步在出差,這段期間對我們夫妻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壓力與失落。
每次取卵黃醫師都鼓勵我們不要放棄,在沒有進行療程的空檔還是要自己努力。我們的小天使似乎感受到爸媽強烈的呼喚,在今年農曆年後我們驚喜了迎來小天使的自然著床,老婆看著五年來從未出現的第二條線,連續使用了2次驗孕棒還是不敢相信…
是的!!我們的小天使順利畢業了,感謝黃醫師團隊一年來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我們堅持下去,相信好孕一定會降臨,最後分享我們的幸運,也希望大家都能好孕到。
Dan&Angel 2020.04.10
第二篇
在某次因緣際會下由他院的醫師引薦下才得知黃建榮診所,在去年5月做了第一次的看診及做了一系列的詳細檢查才知道我的AMH稍顯低下,因此在黃醫師的評估建議下開始用藥+打針+自然同房,就這樣4個月過去了心急的我決定在10月份試ㄧ次人工受孕,依然沒有成功,每當失敗時心情真的會很沮喪,但是黃醫師總會用親切的笑容極鼓勵的話給予安慰!這一次失敗,醫師建議先暫停用藥ㄧ個月,就在12月時我自然受孕了,我想因位是醫師的話有鼓勵到我,讓我在停藥期間的心情是放鬆的。
今天,已滿三個月要畢業了,祝福各位心想事成,好孕到
謝謝黃醫師團隊,專業!用心!貼心服務!
109.2.27
amh低 排卵試紙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同的季節、月份夕陽西下的時間不同。人們利用各種形式捕捉她、留下她。攝影拍照、打卡上傳,或僅是深深藏在心中的角落。那女人的青春呢?妳可以大方的選擇雷射、針劑留住膠原蛋白,也可以從容地優雅地老去,取決於個人的選擇。
時代在變,女性在社會上的角色越來越多元,求學受教育的機會和男性差異越來越小,『兩性平權』實務上雖然還未臻完美,但概念已被大部分的民眾接受。但生理上,有一件事永遠對女人有那麼一些些不公平,就是所謂的『適孕年齡』。據國衛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最佳生育年齡為25-29歲。流產、早產、新生兒體重過低、高血壓等妊娠併發症皆隨年齡上升。受孕的能力也在30歲達顛峰、34歲後急轉直下,40歲後每個月成功受孕的機會降低至5%。作為一個產科醫師,我當然很希望呼籲女性們『早生早安心,晚生風險高』;身為一個女人,我不敢、不想、也不應該這麼說。撇開擇偶、經濟等客觀條件,主觀上,每個女性在自我實現及生兒育女的優先順序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思考邏輯,並沒有對錯。踩在女醫師的角色上,我該給尚未生育的女性朋友一些建議。
1. 多花時間了解自己。
從紀錄月經的週期、測量基礎體溫到排卵試紙。利用科學的工具更清楚自己何時排卵,有沒有排卵,慢慢妳就能憑感覺有效率地掌握對的時機。更可以檢測抗穆試管賀爾蒙( AMH)了解自己卵子庫存量,講得血淋淋一點,自己還有多少籌碼。
2.尋求幫助。
先強調,目前沒有任何醫學研究證明任何技術或是產品能延緩卵巢功能的退化。但所幸拜生殖技術進步所賜,女人能留下的不只是青春,還有自己的卵子。超過35歲還沒有適合對象的女性可以考慮諮詢不孕症專科醫師,『冷凍卵子』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掌握自己的身體。
生死有命,緣份不能強求。我們對於未知的疾病看似不能掌控,其實未必。做好體重管理,均衡飲食,靠著規律運動維持好自己的體能。就能遠離許多文明病,讓自己有更多本錢『晚一點生』。
卵子可以冷凍、皺紋可以打掉,但是妳的體能呢?別讓妳的身體比妳的子宮老,這句話當然有點玩笑成分。但在門診我總是會傳達一個觀念,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比任何所謂助孕的保健食品有效。當你懷孕後年齡只是一個數字,只是一個我們拿來算唐氏症風險的數字,該做的檢查當然要做。但比年紀更重要的是妳的身體狀況,妳的飲食妳的作息。
我服老,所以我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的健康。
2019.9.15 希臘聖托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