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llower 點播時間
《移動迷宮:死亡解藥》Maze Runner: The Death Cure
-
歷經男主角狄倫歐布萊恩拍攝受傷而中途暫停拍攝,《移動迷宮》系列電影最終章終於上映啦!雖然已經上映了兩個多禮拜,但在 follower 點播之下,立馬手刀為大家獻上影評。
-
過去幾年,反烏托邦主義主題的小說很多都被改編成電影,像是《飢餓遊戲》和《分歧者》都被製作成了系列電影。加上《移動迷宮》,這三個系列相較之下是這個主題票房較為亮眼的作品(就別提當初《記憶傳承人》就算有梅姨加持,票房依然慘兮兮的悲劇)。在《飢餓遊戲》電影四部曲完結、《分歧者》連第四部都拍不成之後,《移動迷宮》的第三集《移動迷宮:死亡解藥》於1/19在台灣上映了。
-
不得不說,這集真的很不討喜 😊(以下微雷,請斟酌觀看)
-
➡️ 片長2.5小時心很累
《移動迷宮:死亡解藥》片長2小時23分鐘,雖然片長比它長的電影不少,但是看完這集之後,會真心的問:真的有必要這麼長嗎?基於劇組的立場,可以理解他們應該是想要讓最後一集越精彩越好,為這個故事劃下毫無遺憾地句點。殊不知這是弄巧成拙;打鬥場面比前面兩集遜色很多,總會有種為了打而打或是怎麼還沒打完的感覺。另外,在剪接上確實有許多可以刪除的片段,與其一直用畫面填充,不如讓劇情緊湊一點、一次看個過癮。
➡️ 令人尷尬癌發作的對白
近期內動作片用對白呈現喜劇風格最成功的,我認為是《雷神索爾:諸神黃昏》。《移動迷宮:死亡解藥》在這部份真的有點太勉強,雖然我個人是很愛 Thomas、Newt、Minho 之間的兄弟情,但試圖幽默的對話的反倒令人有不合時宜的感覺。套一句同行友人的話:「都已經快被殺了,見面第一句還硬要說:Is this real?」
➡️ 瑣碎的故事線
到了第三集,當所有角色登場時,就會發現這一集太多故事要說了。不管是 Brenda 跟 Thomas 之間的關係,或是 Gally 在牆外的故事,都是電影看似想提起但卻沒辦法整理進電影裡的。整體的故事主軸是救出 Minho,但隨著劇情推進又不斷的想交代其他角色,最後變成一團亂。
➡️ Teresa 想怎樣
如果你很喜歡 Teresa,在這先向你道個歉,但這個角色只有越來越不討喜可言。大家對她的記憶點應該就是她背叛了 Thomas 和右派的所有人。在第二集的時候,她真的很成功的為自己建立了很鮮明的形象:背叛者。但是不知道是間隔太久還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三集真的只想抓著她的肩膀、問她說:妳到底想怎樣!角色想要呈現過多的面貌(愛人、救世主、雙面人⋯⋯等等)卻沒有辦法好好的堆疊出層次。如果可以好好鋪陳的話,認真會成為很令人佩服的角色。
-
總結心得就是:比較想看 Thomas 跟 Newt 或是 Thomas 跟 Minho 的番外篇。恭喜《移動迷宮》加入最終章失敗收尾的行列。
-
Photo Credit: IMDB @ Maze Runner: The Death Cure (2018)
飢餓遊戲 imdb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3231
《女性角色的「F級」規則:你喜歡的電影能通過「貝克德爾測試」嗎?》關鍵評論網圖文版
.
【你喜歡的電影能通過貝克德爾測試嗎?】
為慶祝國際婦女節,IMDb日前設立了一項新分級,名為「F級」。凡符合下列三項其中一項之作品,即可列為F級電影。若符合三項,就是3F級。
.
三項規則如下:
(1)編劇是女性。
(2)導演是女性。
(3)電影凸顯了女性特質。
.
目前被納入F級的電影不少,包括《冰雪奇缘》(Frozen ,2013)和《追殺比爾》(Kill Bill)兩集等片都獲得收入。而這項F級的構想,則源自英國巴斯電影節主席荷莉.塔奎尼(Holly Tarquini)於2014年的倡議。
.
追溯此倡議的源頭,其實是來自阿儷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著有的漫畫《小心蕾絲邊》(Dykes to Watch Out For)。在1985年一話中,兩位女主人翁準備去看電影,其中一人說,如果電影沒有符合下列三項規則,她不願觀看(漫畫內容如圖示)。
.
三項規則如下:
(1)電影中至少有兩位女性角色(後被延伸為,至少兩位女角色擁有名字)。
(2)她們須與彼此對話。
(3)聊天內容不是圍繞著一個男性。
.
據漫畫內容,主角發現她上一次看到符合這項規則的電影是《異形》(Alien ,1979)。由於本期是1985年刊出,意味著作者認為符合這項規則的電影屈指可數。然而,也確實如此。
.
沒想到,作者原本的女權笑言,往後被奉為經典,被稱之為「貝克德爾測驗」,用來展示女性是如何在主流電影中受到歧視,有人稱它是「女權主義評論家評判電視、電影、書籍和其它媒體的標準」。
.
許多專家套用這項測驗來判斷當代電影,遂發現近年能完全通過這項測驗的主流電影可說相當稀少,少數通過的例子有《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2015)。哪怕是女性為主的電視劇《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也因為故事三句話不離男人而無法通過測試。
.
傑出的女性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曾在文章中寫道:「我試圖從自己的閱讀經歷中舉出一個『兩位女性是朋友』的例子。……她們有時是母親,有時是女兒。但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她們的身分是由和男性的關係展現的。」吳爾芙的敏銳觀察,顯然並未過時。
.
好萊塢近年開始確有力圖改變,許多女性角色逐漸躍升為故事要角,擺脫花瓶形象,《冰雪奇缘》、《瘋狂麥斯:憤怒道》和《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系列都是很好的例子,連《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 ,2015)這般男性英雄片也都在女性角色刻畫上展現了令人驚喜的新意。
.
當然,並不是每一部電影都適合放入女性角色,背景缺乏女性的戰爭類型電影尤然,好比《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這無關歧視,就像也不是每一部電影都適合存在男性角色一樣。雖然這樣的測試手法較為獨斷,但仍不失參考價值,廣受媒體乃至專家學者採用。
.
話說,各位影迷們?你最愛的電影能通過貝克德爾測試嗎?
.
.
(圖為《小心蕾絲邊》節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