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Search
#1. 搜尋: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 - 阿摩線上測驗
搜尋: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 · 一百零三學年首次高中英聽測驗一千六百人缺考27 by Mark Sun · 重慶南路書店街中國客最愛逛30 by 阿E · 中國一胎化政策可望鬆綁35 ...
#2. 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 - Elephoto
通假字的成因歷代演變. Untitled. 全經共一百七十行,每行約十七、八字,是所有景教經典中最古的一篇,大約在景教入唐後不久,奉唐太宗之命寫成的。
#3. 形容廣西桂林風景的美稱Page1
(二)用小提琴、豎琴等樂器演奏的音樂。(三)英國生物學家,提倡進化論。(四)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五) ...
《千字文》創作於南北朝的梁代,傳說是當時梁武帝消衍為了教諸王書法,所以就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 ...
據說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來不得有所重複,但周興嗣在編纂文章 ...
#6. 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千字文】注解.PDF – Acbdc
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 【千字文】注解.PDF. 蕞爾小島卻擁有正宗中華文化,從來就沒有講解,很堪玩味。 千字文有兩種版本,比《康熙字典》多出一千多字。
#7. 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郭店竹簡《六德》 - LHLV
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 郭店竹簡《六德》、《五行》關於仁義之際的一組詞彙 ... 中華傳統文化,今世所必需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 ...
中國 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 ... 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9. 看中國古書爲啥老點頭?(古書今讀(十)) - 人人焦點
造字時期的先民,生活在黃河流域,當時的溫度比今天高,竹子遍地,於是多取材竹簡以寫字。竹木材料的紋理走向是豎直的,與毛筆書寫大多從上到下的筆順相 ...
#10.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清華六〈鄭武夫人 ...
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爲隸. 古定。」13〈尚書序〉所載便說明出土的「科斗書」尚須經過「隸古定」的過. 程,轉寫為通行文字,方能令讀者理解。
#11. 20190123161241_解析卷(全) - 武崙國中
這句話的涵義,和下列哪一選項的成語意思相近? (A)水中撈月(B)海闊天空(C)井底之蛙(D)鶴立雞群。 答案:(C)解析:(A)比喻無法辦到的事情(C)比喻見識淺薄的人(D) ...
#12. 汉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字(日语:漢字/かんじ Kanji */? ,朝鮮語:한자/漢字 hanja ;越南语:hán tự/chữ hán/ 漢字/𡨸漢),又稱中文字、華文字、唐話字,是为汉字书写而发明的語素 ...
#13. 新北市立中正國民中學109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年級國文科第二次 ...
下列「 」中的注音寫成國字後,何組字形相同? ... (C)歷來出土的銅器達萬件以上,不同的單字近四千個 ... 呂佛庭是第一個引他走進中華文化藝術殿堂的人,杜老師.
#14. 204. - 中國的字典與辭典
... 則非所宜。 我國文字與西洋文字不同,西文於一事一物,往往以一字括之郎足,我國漢 ... 我國辭書達一千餘種,分類編排,爲最重要的字典及辭典書目。 会员. 編排與著錄.
#15. 日本人與中國人 - 五南圖書
日本人和中國人看似相似,但有著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民族性格。 ... 通俗歷史學家、暢銷書作家陳舜臣,做為生長在日本的中國人,不得不經常思考中日之間的差異問題。
#16. 第三屆香港國際古書展紀實 -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本屆書展,有特色的展品不少,甚至出現拍賣會上首次出現的珍稀古籍,以中國為主題 ... 到複本圖書,必須先做複本查核,而展場沒有提供網路設備,所以第一個晚上,我們 ...
#17. 子「字」119 - 今日头条
[唐][陳夷行]《<九經字樣>奏狀牒文》:“或經典相承,與字義不同者,具引文以注解。 ...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以一字作兩讀例》:“古書遇重字,多省不書,但于本 ...
#18.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唐宋時期對王羲之 ...
究方法在不同的研究態度上,所使用的材料或切入問題的角度並不相同。唐宋距. 今遙遠,從唐太宗即位到今天至少超過一千三百年,王羲之書法為歷代學者所關.
#19. 大藏經古籍版面調查研究-以《嘉興藏》與《弘教藏》行款為例
承續89年國科會補助所進行的《中國古書編輯研究》研究 ... 《弘教藏》與中國宋代至清代所刊印的大藏經所不同 ... 即以某一單字標示一部佛. 經,此單字即稱為「帙號」。
#20. 第10章圖書館學書目提要
末附:中國古書裝訂的演變,各式護書函. 套。本書用銅版紙彩色精印。 月藏書考. 宋代藏書家考潘美月撰民國69年4月臺北. 學海出版社3,246面.
#21. 中國古代的簡牘制度
因之竹帛參雜. 使用時期,約達一千餘年;帛紙共存約五百年;而簡牘與紙並行約三百年。 近年古籍陸續出土,更證實了舊式書寫材料,乃係被新材料所逐漸取代。發掘區域.
#22. 皇朝經世文新編: 卷二十上學術-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然則奈何曰讀經讀子讀史三者相須而成缺一不可吾請語學者以經學一當知孔子之為教主 ... 執權民狃故常士譚空理如西歷一千二百七十八年英吉利人誣格物者為妖術頗於中國 ...
#23. 吾國與吾民正文第三章中國人的心靈 - 雲台書屋
中國 人的頭腦近乎女性的神經機構,充滿著「普通的感性」。 ... 中國人之尊敬學者,基於另一不同之概念,因為他們尊敬學者的那種學問能增進其切合實用之智慧, ...
#24. 钱穆先生:无师自通中国文言自修读本之编辑计划书
此书将选用中国古书中所常用之单字,约以四千字为度,最多将不超过五千字。 ... 我因此有一意願,要來寫一部無師自通的《中國文言自修讀本》,第一目標是爲中國人而作 ...
#25. 近代詩經學的文學轉向 以五四前後為討論中心 - 政大機構典藏
即欲瞭解原有以中國傳統式的「文學」觀點欣賞、評點《詩經》與清末民初 ... 長,但他在為民國開元之初所寫的教育方法理論之書時,並未完全脫離儒教思.
#26. 中國文字的奧秘
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辨別. 的1500 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27. 智慧型中文語言:數位化的漢字之美
《中研院資訊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謝清俊博士》. 中研院做二十五史就發現缺字缺的. 很嚴重因為那時候電腦才一萬三千零五. 十一個字,古書裡面有很多字體、字型.
#28. 越南書法之演變探究
從上可知,越南語初時由外籍教士所提倡與開創,但真正把它完善與發. 揚,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化生活裡還是越南民族。 二、越南書法形成與發展. 在越南歷史中,歷經中國一千 ...
#29.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在編排上,該書打破了《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以形統字的格局,而代之以以聲統字。全書確定一千一百三十七個基本聲符作為字音之“母”以統率所有的字,稱之為“聲母”,同時 ...
#30. 契于甲骨
契于甲骨——西方漢學家商周甲骨文研究概要夏含夷(美國芝加哥大學) 一西方甲骨學百年來發展綜述西方甲骨學從開始時候就與中國甲骨學一直並行發展,可是也有某些特點 ...
#31. 專科語詞基本體例-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充滿悲傷慘痛的環境。如:「看到非洲的饑民個個骨瘦如柴,那真是一個悲慘世界!」 2.書名。法國作家雨果所寫的長篇小說。西元一八六二年出版。描寫一貧苦青年,因竊取 ...
#32. 歷年學術補助業務成果報告 - 蔣經國基金會
本會是中華民國第一個面向國際的學術交流基金會,以永久基金的收. 益獎助世界各國學術機構與 ... 鼓勵全世界學術機構能在傳統漢學、當代中國研究以及臺灣研究領域有所.
#33. 古書法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模式--以清乾隆三希堂初拓本書法為例
意人材,都在尋求更好的靈感來源及素材,中國書法放諸四海皆準。 ... 將三希堂書法拓本向量化,經過掃描並一一將單字獨立存檔,轉換成可以自由縮放而不.
#34. 早期中國手抄文獻研究方法之反思 - Princeton University
個發現的手抄本裏包括了對《詩》的略有不同的論述,我們將怎麼辦? 我們是否需要另一位作者,其身份. 假定必須和子夏有所不同? 或者說我們可以把不止一件作品歸于 ...
#35. 字是怎麼創造的,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 迪克知識網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 中國古書裡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說倉頡看見一名 ... 字型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 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 多年。
#36. 古籍 - 中文百科知識
古籍是指未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印製的書籍。中國的古籍在數量上以用漢文撰寫的為最多。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隨著時間的進展, ...
#37. 中國歷代佚亡典籍的總合觀察
業知識技術總滙,後出的書把古人的書消化吞併,這也是一部分古書被淘汰的原因。韓昌黎. 會標榜“非周秦兩漢之書不敢觀”。從東漢末到中唐,約六百年,從秦末到中唐約一千年, ...
#38. 一個充滿傳統文化的民俗藝術 - 台北市政府
要看很多的書,尤其是古書,對於書申的典故熟記、 ... 自古以來,一直在中國傳統民俗中,深受人們. 所喜愛;在過去的 ... 串珠格:謎底原為互不相關的幾個單字。連在一起.
#39. 7323_字的演變.doc
中國 自古以來,認為自己的國土,位於整個大地的中央,在中國以東的便稱為「東」, ... 中」,意指歷史所寫一定要中正,要不偏不倚,這便是用後代對史官的要求來解釋。
#40. 新編台灣閩南語用字彙編 - 小學堂
以一 位年逾七十的退休醫師,花了五年的. 工夫,整理其尊翁的兩部辭典的注音系統及三千詞彙,並將台灣閩南. 語的全音節以用字總表方式,列為第三冊,則凡台語所憑以 ...
#41. 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漢字改革一夕談 - Pinyin.info
拼音中文更能反映中國的現代(共同)語言。同時,拼音中文會逼迫寫文章的人必須考慮寫得很清楚,而不能依靠漢字形旁所提示的意義(實際上 ...
#42. 国学网——专题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
第六册李家驹:中国古代藏书管理. 李健祥:南宋馆阁典籍考. 藏书史研究专辑. 第七册蔡文晋:宋代藏书家尤袤研究. 第八册严倚帆: 祁承·澹生堂藏書研究.
#43. 中國古書的英文單字- 英漢例句 - 漢語網
他能作詩, 能填詞, 能寫字, 能刻圖章.中國古書也讀了不少. he could write poems, lyrics , calligraphy, make stamp and read quiet a few ancient books.
#44.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利瑪竇的明朝中國圖像
利瑪竇以一歐洲傳教士身分入華,他同海德格一般,都面 ... 與我們不同,傳教士們看待[中國]的角度是不同的,他們不僅受基督教思 ... 利瑪竇用義大利文所寫的回憶錄,在.
#45. 出版說明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書中最早完成的一部,至今保存完好。自一九 ... 在該標準框架內的Private Use Area區域內定義了近五千個在古籍中較常使.
#46. 半部中國史”,聽南師講:河南,到底有多重要? - 南怀瑾文教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編者按:暴雨剛過,疫情又起,最近的河南災情令人揪心。然而苦難之中,河南湧現了太多感人至深的情景與平凡的英雄,讓我們看到了河南幾千年深厚文化 ...
#47. 或者哪里能查到各种意思用一个汉字是怎么表达的? - 太瘦生的 ...
想你所說的這種情況是:用現代漢語或者通俗解釋找到對應的文言“詞彙”(古代漢語 ... 《辭源》修訂後,全書共收單字12890個,複合詞語84134 條,總字數一千一百多萬字, ...
#48. 粵語詞匯溯源| 誠品線上
本書共收錄現今仍沿用古漢語的粵語詞匯639 個,依香港語言學學會編訂「粵語拼音方案」的羅馬字母次序排列。 ... 本書所考粵語詞匯的本字,均搜集字書、韻書、古典文學、古代 ...
#49. 說文 - 求真百科
東漢許慎於安帝建光元年(121)寫成。它奠定了中國古代字書的基礎。 原書十四篇﹐敘目一篇。正文以小篆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異體重文一千一百六十 ...
#50. 教育部書法教學.pdf
所以,歷代文人的銓敘系統,無不以寫一筆好字. 作為必備的條件之一。 然而,現今各級學校教育,要求學生學習許多科目,書法被認為是古老不合時宜的.
#51. 朱自清
兩個相反的意思在我心頭往復:賣歌和賣淫不同,聽歌和狎妓不同,又幹道德甚事? ... 朱自清散文全編序胡適之先生在一九二二年三月,寫了一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
#52. 中國是世界所有文明古國中,唯一能將人種文化 - RPI
思想與言行與前人迥然不同,但仍脫離不了某些舊文化的影響與局限。 ... 當時因民族文化的差異,形成幾十個以民族文化為中心的國家,分區而治。
#53.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台灣最大繁體中文EPUB電子書服務
Readmoo 提供高品質的繁體中文EPUB 電子書,搭配絕佳的閱讀體驗!手機、平板、桌面隨時暢讀電子書。歡迎愛閱讀的你加入Readmoo 一起買書、看書、分享書。
#54. 慧園
1、中共簡體是來自自卑與仇恨. 漢字自倉頡造字以來,一直受中國人的尊崇,倉頡也在南北朝時入祀孔廟。 · 2、中共簡字意在消滅漢字進而消滅傳統文化. 中國的歷史,多災多難, ...
#55. 國臺對照活用辭典 - 遠流
《國臺對照活用辭典》採用科學方法編纂,以教育部頒布的注音符號為排序依據,同音字以筆劃為序。在釋義部分,每一字詞之下均注明詞性,每個國語詞都有一個以上的臺語詞彙 ...
#56. 中國文化大學外語學院韓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山城日記 ...
多記述這段歷史的朝鮮文獻當中,用韓文所寫,作者與著作年代不詳 ... 御營軍遞番云,而從不過行,始爲缺隊,以一千人立番矣… ... 上曰:「古書亦不云乎!
#57. 每日評估、記錄及施教步驟步驟學員導師 - 香港教育城
我有些詫異, 忙看前面, 是一所巡警分駐所, 大風之后, 外面也不見人。 ... 其中用來寫字作畫的宣紙,是中國出類拔萃的特種手工藝品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58. 蔡增家專文:為何韓國人只有名字是漢字? - 風傳媒
到了一四四三年,當時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為了要掃除文盲,並讓文字學習普及化,便利用日月星辰及音樂等概念,以窗櫺的形狀為原理,創建了四十個字母(二十一個元音,十九個 ...
#59. 優惠方案英文
10 個家庭同時訂購,享首期年訂閱優惠再75 折優惠= $3490x0. ... 贈送1000 則免費簡訊! ... 報名11週課程額外送1週學費111、222、333以此類推4.
#60. 古代漢語八千詞 - 博客來
多數學者認為,古代漢語可以分為兩個性質不同的系統:一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作家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言; ...
#61. 漢字的優越性、演變及展望
文字本為語言之符號,中國語多以一個單音節表示一個名. 物、一個意思,於是所造成之單字亦具單音節性,雖有複音詞,. 亦以兩字以上表示之,故一字一音節亦為漢字之特性,與 ...
#62. Re: [問題] 請問有沒有人討論"社會"這個概念在漢文ꐠ… - 批踢踢 ...
除了翻譯日文書之外, 留日學生所寫的文章中,也都大量引用日製漢語。 ... 的資料,才知道現代中文中, 大約有上千個左右的詞彙,都是來自日文的。
#63. 適用單元學習策略書籍名稱網路與書編輯部,《閱讀的風貌》
因此,今天一個閱讀的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面對這麼龐大的書籍數量。 ... 「故宮寒泉全文檢索資料庫」集合了國學之大成,凡中國古籍文學,都可以在這裡查到全文,.
#64. 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我父親曾提醒我們要愛惜光陰,他說人即使活到一百歲,也不過才一千二百個月而己,叫我們想想自己已經過掉多少 ... 這個答案依時代背景、人生觀、生活環境而有所不同。
#65. 謂「文」 即為一種聖化,所以當時被祭祀的死者又被稱為文祖
當時他在大小不同的黃土塊中,找到留有朱色壓痕的土塊,他於是想到,要把這些土塊原樣 ... 可知「詩經」的色名頗不少,已經多達二十三種,一千年後的「唐詩三百首」據筆者 ...
#66. 想贏,就要先認輸,再求突破
結果,老師你知道嗎,我一寫就寫了『兩頁』耶,好像真的不會太難! ... 一些文法書或其他英文書,利用裡頭文章的句子、詞彙或單字片語,就可以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了…
#67. 編譯論叢- 國家教育研究院
人所寫的語體文,卻也非中國人所看不懂的,重點在掌握一個「界線」. 或「程度」。 ...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一文中提及,翻譯是讓兩個不同語言之間.
#68. 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故作者會不自覺地調整自己所寫的內容,以適應讀者期待視野的變化: ... 中國古代許多優秀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符合著這一藝術標準。43.
#69. 文言文也能寫程式,中國留美大學生開發出wenyan-lang 程式語言
如果你學過某幾種程式語言,你或許會發現程式語言的世界彷彿是為了外國人而生的,許多的單詞通常都是英文單字,就算有極少數程式語言不講.
#70. 결멾꙲ ꗓ 귞 - 好讀
② 俗字正字是使用領域的概念,與簡繁還是有所不同。 ... 懂一千年以來的古代書面語(古白話),部分讀懂兩千年以來的.
#71. 誰知道漢字的由來,中國漢字的來歷20 - 多學網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 中國古書裡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說倉頡看見一名 ... 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 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 多年。
#72. 從民眾觀點看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 - 大陸委員會
本研究根據訪談大綱,依文化、生活、教育、婚姻、經濟五面向,每個面向徵詢四位代表,. 五個面向共二十名專家學者,進行個別訪談,統整並分析結果以瞭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 ...
#73. 中國漢字的起源不要課本上的) - 優幫助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 中國古書裡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 說倉頡看見一名 ... 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 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 多年。
#74.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妙音(第一八二集) 2015/11/3 香港 ...
保守一點說,堯舜距離我們是四千五百年,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三千年,這還是在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一千五百年之前,中國老祖宗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完全相同,這是真理, ...
#75. 中國通史 - Google 圖書結果
... 雖較常人為多,所識的單字,則根本無甚相異。認識了幾千個字,就能讀自古至今的書,也就能通並時的各種文學,即由於此。所以以一字代表一音,實在是中國文字的一個進化。
#76. 你會講台語但不會寫嗎?快來學白話字,別再當「台語文盲」了!
但因為種種原因使得他沒有透過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學到如何讀、寫英語。請問,這樣一個英語嚇嚇叫的英國人,他會不會一看到英文文章就能看得懂還唸 ...
#77. 中國通史 - 第 13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日商代的文字從全部出土的十多萬片甲骨來看,商代的甲骨文字,約為三千到三千五百字,但不同的單字,約二千多個。可識的字,約一千三、四百多個。但這祇是商代文字的一部分, ...
#78. 吾國與吾民第三章中國人的心靈 - 民初思韻
這尊重學問的意義又與西方通常的解釋略有不同。因為像許多中國學者終身孜孜不倦以專致于其籠統的所謂學問,歐美學者像幾位大學教授乃聚精會神以研究某一 ...
#79. 第一章小學常識與六書、部首判別
小學是研究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聲韻學(釋音)、文字學 ... 原則,分析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文字,寫成最早的字形研究專著《說文. 解字》,並創設五百四十個部 ...
#80. 漢字
最初由中國上古時代的黃河文明華夏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 ... 「漢字繁化」的第一個目的是加強漢字的容易辨認程度,避免混淆。
#81. 嶺南學報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論韓國《書》學 ...
整理和研究任何一部古代文獻皆需校勘,本土如斯,異域尤甚。本文. 所言異域主要指朝鮮、 ... 雖然抄本刻本,款式行例,本不相同,中外一例,然以中國古代《尚書》.
#82. 漫步漫步生態秘徑生態秘徑
及植物研究所(現已更名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分類生 ... 論陸域或水生等不同型態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皆甚為. 重要。以美國 ... 先生所寫的一篇〈諷竹詩〉:.
#83. 【漢字部件資料】(轉貼)談華文教學中漢語的「部件教學」
甲骨文有三千多個字,而每一種字又有許多不同構型,數量龐大。一般人聽到要彙整分析幾萬個古字,往往就打退堂鼓。而我,憑著一股傻勁,鑽研了十年,才 ...
#84. 傳抄古文「示」部疏證二十六則* 摘要
之字,去其重複,共有四百五十三個單字,且碑文一字多形與音近假. 借現象十分突出: ... 平來看,該書手能否清楚認知所寫各種書體時空背景的差異,同樣值. 得懷疑。
#85. 甲骨文的發現與學者之功--新聞報道
一時間,有些見識的文人墨客言必甲骨,外國人也四處搜求,后致有字甲骨流散到世界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博物館都以藏有中國的甲骨文為榮耀。郭沫若有詩 ...
#86. 網上互動| 簡體繁體討論意見精選 - BBC News – UK
支持簡體字的人麻煩您們自己去看看中國大陸各地景點所寫、所書、所銘刻的中文,那一個是簡體字? 很多古文物中所顯示的漢字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 那一位 ...
#87. 以筆跡學方法重鑒祝允明(林霄) | 近墨堂
楷書、行書、章草、小草、狂草無一不精,而且每種書體,還常以不同的古代 ... 以上步驟一一過關後,才進入關鍵性步驟:取待鑒定書法個別單字或字組, ...
#88. 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目前劉玉環副教授和許可博士已經搜集完畢,正在對訛字進一步加工,鄭邦宏博士負責部分,由於秦漢簡帛不斷公布,任務較為繁重,目前工作已經完成二分之一。
#89. 日本人與中國人- PChome 24h書店
2013年3月25日 — 陳舜臣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他作為生長在日本的中國人,對中日兩個民族自有不同的深刻理解。 ☆名人推薦:.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陳舜臣!
#90. 成語填字成語填字小游戲,在線玩,4399小游戲翻譯此網頁 - Scsc
(三個字) (四)中國古書,玩家可通過不同遊戲形式,共100分。 91.深眾望:(1.副2.符3. ... 這是一款全新的成語遊戲,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三個字) (五)中國神怪 ...
#91. 正草隸篆四體千字文
这五种字体是书写文字的主流字体风格。下面对这五种字体一一做一简述。 篆书篆书包含大篆和小篆。大篆是书法字典是在线查询历代书法家作品,内容包括草书 ...
中國古書以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 在 Re: [問題] 請問有沒有人討論"社會"這個概念在漢文ꐠ…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不明了 但最後有寫參考論文 請尊重原作者唷^^
----
作者 kurahia (倉日 嵐) 看板 NTUJapan96
標題 [轉錄]有意思
時間 Thu Dec 16 13:44:42 1999
───────────────────────────────────────
主旨: 有意思
如果我說,「經濟」、「社會」、「哲學」、「人權」、「解放」、「主義」、「知識」、
「教授」……,這些詞彙,是日本人創造出的,是不是會令許多以中文為母語的人跌破眼鏡
、摔倒在電腦前?實在很抱歉,不過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所以請各位網友先重新戴上眼鏡
,不戴眼鏡的人也請您從椅子下爬起,再度坐到電腦前,聽我娓娓道來吧。
清朝末期,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成為各列強的侵略對象,逐漸淪為半殖民地。一些憂
國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主張中國應該倣效日本的明治維新,發起戊戌變
法。百日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六人,通緝康有為、梁啟超,
罷免維新派官員等數十人,廢除光緒帝頒布的新政詔令。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
啟超逃亡日本。
到日本後,梁啟超在橫濱創辦了報紙《清議報》與雜誌《新民叢報》,一方面繼續鼓吹維新
運動,另一方面積極介紹日本的國情民風,並呼籲中國知識份子學習日語、勤讀日文書。他
創辦的報紙與雜誌中,頻繁使用了一些中文沒有的日製漢語。因為當時日本有繁多的外文
翻
譯書,一些中國原本不存在的西洋思想主義詞彙,早就讓日本翻譯家創造出來了。梁啟超大
量運用這些日製漢語,將新知識介紹回中國。
接著是留日熱潮。一八九六年,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僅有十三人,但是到一九零五年
時,就驟增至八千人。據說,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之間,總計有六萬一千
多個留日學生陸續到日本學習新知識,其中正式自學校畢業的不及一萬兩千人。這些留日學
生,一旦習得日文後,馬上動手翻譯各種日文書,在中國颳起一股日文翻譯書旋風。這些翻
譯書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法律、歷史、地理、產業、醫學、軍事、文學、藝術等
,根據一九四五年的資料記載,那個時代,被翻成中文的日文書,多達二千六百種。
當時的留日學生,不但組成「翻譯組織」,創辦《譯書彙編》、《遊學譯編》雜誌,甚至組
成「教科書譯輯社」團體,將日本所有中學生教科書全部翻成中文。除了翻譯日文書之外,
留日學生所寫的文章中,也都大量引用日製漢語。反正都是漢字,不須要重新翻成中文。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文壇出現許多留日派作家,主要人物有魯迅、郭沫若、
郁達夫、田漢、夏衍等。這些中國新文藝代表作家,也都積極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日製漢語
。例如中國大文豪,也是中國新文藝的領導者----魯迅,就強烈主張舊有的中文不夠用,必
須導入外來語。魯迅所謂的「外來語」,正是日製漢語。他的文章,中國味道非常濃厚,但
是仔細尋找,還是可以找到「萬年筆(鋼筆)、日傘(洋傘)、人力車、定刻、構想、直面
、車掌、殘念(遺憾)、夕方(傍晚)、丸、時計(時鐘)、名所、寫真」等日文。
對於大量日製漢語湧入中國這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梁啟超是贊成派代表,另一個翻
譯大師嚴復是反對派代表。梁啟超雖然是贊成派代表,但是有些詞,起初他也是無法接受,
如「經濟」、「社會」這兩個詞。嚴復主張中國古語中有「經世濟民」這個語句,可是「經
世濟民」是整治世間、救濟人民的意思,應當相當於「政治」,而非「經濟」。於是,梁啟
超用「資生學」、「富國學」、「平準學」;嚴復用「計學」,各自取代了「經濟」這個詞
。其他例子有:物理學----格致學、地質學----地學、礦物學----金石學、雜誌----叢報、
社會----人群、論理學----名學、
原料----天產之物、功利主義----樂利主義……;前者是日製漢語,後者是當時的翻譯中文
。這兩種詞彙曾經共存了一段日子,結果是日製漢語取得最終勝利,梁啟超也就不得不使用
「經濟」、「社會」、「哲學」等這些日製漢語了。
另外有一點很有趣,就是為了翻譯日文書,當時的翻譯家「基於」日文文法,也不得不創造
出一些中文新詞出來:基於、關於、對於、由於、認為、成為、視為……。就連毛澤東那篇
著名的「實踐論」論文,裡面的詞句,正是有四分之一是日製漢語。
其實以上這些由來,不要說是中國人了,日本人本身也罕得有人知道。我是因為時常使用中
日、日中辭典,本來就稍微有所涉獵,後來詳細搜集了這方面的資料,才知道現代中文中,
大約有上千個左右的詞彙,都是來自日文的。所以先前跌破眼鏡的人,請不用哀嘆,因為老
實招來,我是第一個先跌破眼鏡、並且摔得四腳朝天的人。
什麼?這沒什麼好驚奇的,不值得摔到椅子下?好,那麼再來一段:共產黨、幹部、指導、
社會主義、市場、福祉、營業中、人權、特權、背景、化石、環境、藝術、醫學、獨佔、交
流、否定、肯定、假設、解放、供給、說明、方法、共同、階級、公開、希望、法律、活뀊、命令、失蹤、投資、抗議……;對不起,不寫了,上千個詞彙,又沒稿費可以領,我白寫
這麼多幹嘛?
總而言之,我非常佩服戰前的日本翻譯家,他們真是偉大。反觀現代的日本翻譯家,明明是
有舊有日製漢語可以替代的詞,卻偏偏硬要翻成音譯平假名,以炫耀自己的外語知識,使得
一些上了年紀的日本人,在報上讀者欄中嘆道:我越來越看不懂現代日文了。所幸,忘了是
去年或是前年,日本政府一聲令下,將行政機關內流通的公文或是政令宣導文書中一些雜七
雜八的音譯詞,通通改為原本就已經存在的日製漢語,以免國民看不懂。只是,到底真的改
了沒有,那就誰也無法確認嘍。
附記:主要參考資料,取自上海外語大學陳生保教授所發表的論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85.130.244
> -------------------------------------------------------------------------- <
作者: nuruzo (不管如何先睡飽) 看板: historia
標題: Re: [問題] 請問有沒有人討論"社會"這個概念在漢文ꐠ…
時間: Wed Apr 9 18:59:29 2003
王彬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一
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史上,有著許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從大的方面說,
有兩個時期的情形特別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國唐代,一是在近代。在唐代,是日
本貪婪地向中國學習,甚至是在與中國文化接觸後,大和民族才首次與文字遭遇
,從此才學會了書寫。日語的“假名”(字母)不過是漢字的變體。而在近代,
則是中國拼命地向日本學習。別的方面且不論,僅就語言文字方面說,在近代,
倒是日本成了漢語的輸出國。日本“漢語”,衝擊著東亞各國的語言系統,當然
也大量進入中國的漢語中,成為中國人日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輸入的漢語詞,被稱作日語“外來語”,這裡也借用這種稱謂
。在“外來語”上加上引號,是為了與直接來自西方的外來語(如沙發、咖啡、
邏輯等)相區別。因為這二者畢竟有些不同。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數量是很驚人的。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
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
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
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
—想到這一層,我的頭皮就有些發麻。
實際上,離開了日語“外來語”,我們今天幾乎就無法說話。就在我寫這篇
談論日語“外來語”的文章時,也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語”,否則就根本無
法成文。這個問題近幾年也不時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頤先生在介紹
美國學者任達的《新政革命與日本》一書的《“黃金十年”》一文中,便寫道:
透過大量的翻譯引介,一大批日語詞彙融入到現代漢語之中。有意思的是,
這些詞彙甚至迅速取代了“嚴譯”(按:指嚴復的翻譯)的大部分術語。這些幾
乎涉及各類學科的新詞彙或是現代日本新創造的,或是使用舊詞而賦以新意,現
在又被廣大中國知識分子所借用,這大大豐富了漢語詞彙,並且促進了漢語多方
面的變化,為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奠定了一塊非常重要的基石。現在我們常用的一
些基本術語、詞彙,大都是此時自日本舶來。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
、政府、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等等,實際上全是來
自日語的“外來語”,還有像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資本
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數不勝數,全是來自日
語。
雷頤先生是以肯定的口氣談到日語對漢語的侵入的。而李兆忠先生的《漢字
的圈套》一文,則在與雷頤先生做了相同的介紹後,不無遺憾地寫道:
這真是個值得思索的問題,同樣一個西方科學術語,到了中國和日本,就被
譯成兩種味道相去甚遠的詞,最後卻是以中譯失敗,日譯勝利而告終,這是為什
麼?或者換一種不太合理的問法:嚴復、梁啟超們為什麼沒有想到採用明治初期
的日本學者那種比較自由和通俗的意譯法?同樣,明治初期的日本學者為什麼沒
有像二十年之後的大陸學者那樣,採用那種引經據典式的譯法?這裡把梁啟超與
嚴復相提並論有些不妥,但提出的問題確實是值得思索的。汪丁丁先生的《“經
濟”原考》一文,是對“經濟”二字的漢語原意進行追溯,實際上也同樣涉及到
日語“外來語”問題,因為“經濟”也是眾多日語“外來語”中的一個。而考古
學家陳星燦先生的《考古學就在我們身邊》一文,倡議中國的考古學“建立自己
的話語系統”,因為“所謂的國家、文明、私有制等等概念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它們用來說明中國古代的情形或許並不很合適。陳先生所說的這些概念,雖然
源自西方,但畢竟是日本人把它們譯成現在這樣的漢語詞的。對這些概念的反思
,也必然引發對翻譯過程的追問。
以上是我近年偶然見到的涉及到日語“外來語”的文章中的幾篇。這些文章
,也引發我對這一問題的興趣。
20年前,當我開始學習日語時,我發現日語中有那樣多的漢語詞,這令我有
過短暫的驚奇;而後來,當我知道漢語中有那樣多的日語詞時,我卻不得不有持
久的驚訝。
先是漢字和漢語詞彙進入日本,並造就了日本的書面語;當日本在近代與西
方相遇後,便大量使用漢字和漢語詞去譯相應的西方名詞、術語;出自日本學人
之手的這些譯語,在清末又潮水般涌入中國。這個過程很複雜,也很有趣。
我所能接觸的資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強說出一個大概。
二
語言中的詞彙,有名詞、 動詞、形容詞等數種區分。現代漢語中的所謂日
語“外來語”,基本屬名詞類。但名詞本身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可見可感可
觸的很具體的事物、場景的命名,如桌、椅、草、木、山、川、日、月等等;一
類則表示一種抽象的意義,也就是所謂術語、概念,如政治、經濟、民主、自由
、科學、文化等等。前者可稱之為具象名詞,後者可稱之為抽象名詞。
在日語“外來語”中,具象和抽象兩類名詞都有。具象名詞今天仍在使用的
,可舉“電話”和“俱樂部”兩詞為例。“電話”是日本人生造的漢語詞,用來
意譯英文的telephone。當初中國人對這個英文詞採取了音譯,譯作“德律風”。
在一段時期內,“電話”和“德律風”兩種叫法通用。但後來,“德律風”這種
叫法終於湮滅。關於這個譯名,我發現過一點有趣的資料。本世紀初年,一群在
日本的紹興籍留學生曾聯名給家鄉寫回一封長信,其中詳細介紹了日本的近代化
情形,魯迅也列名其中。信中說到“電話” 時,特意註釋道:“以電氣傳達言語
,中國人譯為‘德律風’,不如電話之切。”於此亦可見日語輸入中國的途徑之
一種。而“俱樂部”則是日本人對英文Club的音譯。這幾個漢字,音、形、意三
方面都是絕佳的選擇,所以在中國沿用至今。但也有些日譯具象名詞進入中國後
,又被淘汰,例如“虎列拉”,在中國曾被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但如今卻被“
霍亂”取代。
具象名詞本身也許並不值得多談,我感興趣的是抽象名詞。但具象名詞與抽
象名詞之間,有時並無明確的界限。有些名詞,在古漢語中本不具有抽象的意義
,傳入日本後,則被抽象化。
在與漢字遭遇之前,大和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卻有自己的語言系統。在
原有的日語中,具象名詞很豐富,對種種具體事物都有很精確的命名,但抽象名
詞卻極不發達。這也並不奇怪。當一個民族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時,是不可能有發
達的抽象思維的,因而也就不會有大量的概念產生。只是在與漢語接觸後,漢語
中眾多的抽象名詞才進入日本原有的語言中。漢語中的種種具象名詞,例如山、
川、草、木、日、月、雲、霧,等等,雖也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可按照自己原有
的發音來讀這些漢字,但像漢語中的自然、道德、政治、經濟、風流、文學這類
抽象名詞,因日語中原本就沒有相應的詞與之匹配,便只能模倣漢語的發音來讀
這些詞。在大和民族與漢語相遇時,漢語中的抽象名詞,在音、形、意三方面對
他們都是陌生的。
而在近代,當日本與西方語言遭遇後,大量採用漢語抽象名詞去譯西方概念
,例如,用“經濟”譯“economy”,用“自然”譯“nature”,用“文學”釋“
literaure”。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知道這些被日本人用來譯西方的詞彙,原本
是從中國輸入的,但我們更應該知道,這些漢語詞在傳入日本後,其中不少意義
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抽象名詞從一個民族傳入另一個民族,不可能始終保
持原汁原味,即便在文化發展階段相等的兩個民族間,也可能發生誤讀和誤解,
何況當時的日本在文化發展階段上與中國如此懸殊。那一大批植根於中國文化中
的抽象名詞被日本移植過去後,要真正在日本文化中紮根生長,就必然要與漢語
原意發生某種程式的分離。日本現代學術界對這些漢語詞在古漢語中的原意以及
傳入日本後的意義變化,也多有考索。例如“經濟”一詞,在古漢語中指“經世
濟俗”、“治國平天下”,但傳入日本後,則意義變得狹窄起來,被專用來指財
務經營、財政措施。再如“自然”這個詞,在古漢語中指不依賴人力,或人對之
無能為力的現象,但在傳入日本後,卻具有了“偶然”、“萬一”、“意外”這
幾種意思。
還有的詞,在漢語中原本只被用於一種很具象的場合,並不具有明顯的抽象
意義,但在傳入日本後,詞義則漸漸向抽象的方向發展。例如,現代漢語中的
“社會”這個詞,已是一個抽象名詞, 是日語“外來語”中的一個。這是日本
學人對西方“society”的翻譯。但“社會”在古漢語中,基本上是一個具象名
詞,特指每年春秋兩季鄉村學塾舉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集會。《辭海》上舉《東京
夢華錄·秋社》中的一段話來說明這個詞:“八月秋社……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
作社會,以致雇倩祗應、白席、歌唱之人。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
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但這個詞傳入日本後,漸漸別有所指。據
日本學者鈴木修次考證,在江戶末期,日本已將以教會為中心的教團、教派稱作
“社會”,這就已經使這個詞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意義。
三
對日本近代學人用漢語詞譯西文概念的過程,我一直很感興趣。在這個過程
中,一定有種種權衡、取捨,有遲遲找不到一個合適譯語的苦惱,也有絞盡腦汁
後終於“吟安”一個譯話的欣喜,當然,也可能有不得不姑且用一個並不很合適
的譯語時的遺憾。由於資料的限制,對這個過程,我尚不能知道得很多。但可以
斷定的是,日本近代學人在譯西文概念時,大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仍是向中國學習。從時序上說,中國接觸西方文化遠比日本早
。早在7世紀的時候,就有基督教僧侶來中國傳教。此後,13世紀的馬可·波羅,
16世紀的利瑪竇,是廣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瑪竇的時候,西方
漢譯的工作已開始。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這
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傳教士莫裏遜來到中國。他把《新約》譯成漢語,
全版《新約》於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還編了一本漢英詞典,詞典第一卷
於1817年印行,整部詞典四開本,共六卷,4595頁,於1823年出齊。傳教士與中
國合作者所從事的西方漢譯的工作,尤其是漢英詞典的編纂,為近代日本學人翻
譯西文概念提供了借鑒。他們也許並沒有過多地襲用傳教士和中國合作者的譯法
,但他們無疑會從這類西文東譯的先行者那裏得到不少啟發。日本現代學者在論
及本國近代的翻譯工作時,往往不忘提及利瑪竇、徐光啟。莫裏遜這些先行者所
提供的參考。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有些名詞、術語,正是當初在中國的傳教士和中
國的合作者共同創造的譯法。對這類譯語進行全面的列舉是一件難事,但據日本
學者考證,至少“數學”、“理論”、“銀行”、“保險”、“批評”、“電氣
”這數例,屬日本近代學人對中國已有譯法的襲用。在人們談到現代漢語中的日
語“外來語”時,這些往往也被包括在內,這是不正確的。
第二種方式,是對漢語詞的原意加以改造,使之適合於作西文概念的譯語。
透過這種方式產生的譯語很多。例如革命、藝術、文化、文明、文學、封建、階
級、國家、演說、民主、自由、經濟、社會,等等,都屬這一類。上文說到,有
些漢語詞輸入日本後,意義已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例如“經濟”、“社會”
等。日本學人在選定這種漢語詞來譯“economy”、“society”等相應的西文概
念時,該不會有過多的猶豫。而更多的時候,日本學人必須對漢語詞的原意進行
有意識的加工,才能為某個西文概念選定一個大體合適的譯語。將漢語詞的語意
抽象化,是日本學人改造漢語詞意的一種途徑。例如“階級”一詞,漢語原意指
臺階和官位俸給的等級,不具多少抽象的意義,當日本學人把“階級”作為西文
“class”的譯語後,便將這個詞大大抽象化 另一種途徑則是將漢語詞的原意縮
小,即取其原意中的一部分,來譯西文概念。例如“文學”這個詞,漢語原意十
分寬泛,一切文字形態的書籍文獻,都屬“文學”之列,在漢唐,“文學”還是
一種官職。而當日本學人用“文學”來譯西文的“literature”時,只取了其中
的一部分含義。還有一種途徑,便是對漢語詞僅僅假其字而完全不取其義,甚至
賦予一種與漢語原意完全相反的意義。例如“民主”這個詞,漢語原意指“庶民
之主宰”,而當日本學人用以譯西文的“democracy”時,便令其表達了一種與
漢語原意截然對立的意義。
第三種方式,是新造漢語詞。面對西文概念,在現有漢語詞彙中實在找不到
相應的詞可作譯語時,日本學人便利用漢字組成新的詞。以這種方式產生的西文
譯語也頗不少。在具象名詞中,上文所說的“電話”便屬這種類型。在抽象名詞
中,個人、民族、宗教、科學、技術、哲學、美學等等,都屬日本學人生造的漢
語詞。例如“哲學”一詞,為在西文東譯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西周所造,用以譯
西文的“philosophy”;“美學”則為有“東洋盧梭”之譽的中江兆民所造,用
以譯西文的“aesthetics”。
以上幾種方式,日本現代學者都曾提到。但我還發現另一種情形,即被日本
近代學人從漢籍中選取用作西文譯語的詞,在漢語中原本並不構成一個詞。例如
“主義” 這個詞,在古漢語中並不存在。日本現代學者在考證“主義”語源時,
卻說“主義”一詞原為漢籍中所有,並舉了《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敢犯顏色
以達主義”一語為證,意謂日本近代學人仍是從漢籍中找到“主義”這個現存的
同去譯英文的詞尾“ism”。但太史公這句話中的“主”指主上,也就是漢文帝,
全句本意是說敢於犯顏強諫,致皇上於義。所謂“達主義”,不是說自己要堅持
實現某種信念,而是說使主上抵達義的境界。在這句話中,“主義”根本不構成
一個獨立的語言成分。有趣的是,日本出版的《大漢和詞典》中,也舉《太史公
自序》中的這句話為“主義”一詞的漢文出典。日本近代學人有可能是將漢籍中
的“主義”誤讀成一個詞,並作了望文生義的理解,再以譯西文的“ism”。
不過,日本近代學人漢文程度都很高,也可能他們根本沒有誤解漢文,“主義”
不過是他們新造的一個詞,與“以達主義”這種漢文中的“主義”無關。而誤解
誤讀的,只是後來的考證者。
值得一說的是,今天在中日兩國被廣泛使用的那些作為西文譯語的名詞、概
念,也並非一開始便在日本被普遍承認的。在日本近代開始大量譯介西方著作的
時候,往往同一個西文名詞、概念,有數種譯法,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數種譯
法並存,而最終站住了腳的那種譯法,也是在與其他譯法的爭鬥中才存活下來的。
例如,“literature”這個西文詞,一開始在日本至少有“文章學”和“文學”
兩種譯法,最後“文章學”被淘汰,“文學”被普遍認可。但直到本世紀30年代,
日本學者岡崎義惠還對“文學”這一譯名錶示疑義,他認為“文學”這一概念包含
著詩文和詩文之學兩種意思,詞義曖昧不明,建議將“文學”這一說法廢棄,分別
用“文藝”來指稱詩文,用“文藝學” 來指稱詩文之學。當然,這種疑義大概已
不可能動搖“文學”這個概念的地位。再如“art”這個概念,一開始有“藝術”
、“美術”、“文學技藝”等數種譯語並行,直到本世紀初年,“藝術”才最終戰
勝其他譯法而取得牢固地位。有的譯語的產生、定型,所經歷的過程十分艱難曲折
。例如“個人”這個概念,今天在中日兩國被使用的頻率都很高。這是西文
“individual”的譯語。漢語中原沒有“個人”這個詞,據日本現代學者考證,“
個人”這個譯語的選取,本是對漢語“一個人”的省略。在一開始,也曾直接用“
一個人”來譯“individual”,而且在很長時期內,這個西文概念在日本有多種譯
法並存,“各殊之人身”、“獨一者”、“人”、“獨一個人”、“私人”等譯語
都曾被使用,“個人”這種譯法並不是最早出現的,但卻最終獲勝。
四
1898年秋,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梁啟超,潛入日本軍艦大島號,亡命東瀛。海
上的時光是漫長而無聊的。為打發無聊,並不通日文的梁啟超借來了一本日本作
家東海散士所作的小說《佳人之奇遇》,翻開一看,除了一些日文格助詞外,竟
滿紙都是漢字,甚至頗多“之乎者也”,令梁啟超能看懂個大概,並且能看起興
趣來,同時也讓梁啟超悟到,用小說啟發民智,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是一種極好
的方式。想到這一點,梁啟超一定很興奮。在橫濱住下後,他創辦了面向國內讀
者的《清議報》,在創刊號上他發表了《譯印政治小說序》,在這篇宣言式的文
章後面,是《佳人之奇遇》的漢譯連載;《佳人之奇遇》連載完之後,緊接著又
開始連載日本作家野龍溪的小說《經國美談》的漢譯。兩部小說的譯文,都
出自並不通日文的梁啟超之手。
這個時候,大量的西方名詞、術語已進入日語中,被稱作“政治小說”的
《佳人之奇遇》和《經國美談》中,自然也不乏這類譯語。而並不通日文的梁啟
超,在他的譯文中,對這些日本人的譯語,當然也就只能原樣照搬了,而這
,便是所謂日語“外來語”進入中國的開端。梁啟超在這樣做時,也許並沒有過
多的疑慮,他很輕易地就把諸如民主、科學、政治、經濟、自由、法律、哲學、
美學一類詞彙介紹給了中國讀者。這也就意味著,日語“外來語”被引進中國,
是在一種不得已、不自覺的情形下開始的。
不過,梁啟超向國內譯介日本政治小說的同時,也就開始了雷頤先生《“黃
金十年”》一文中所說的近代中日關係史上的“黃金十年”,舉國上下掀起了一
股向日本學習的熱潮。已被譯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這時期被轉譯成漢語,甚
至日本的中級教科書都被翻譯過來,用作教材。魯迅留日歸來,在師範任教時,
就親自動手做過翻譯日本教科書和日籍教員講義的工作。構成現代漢語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的所謂日語“外來語”,也就是在這時候大規模地進入了中國。
本來,洋務運動是要向西方學習,懂得西方,翻譯西方著作便顯得很必要。
但一轉向以日本為師,人們學習西文的勢頭也就頓減。向日本學習,無非是希望
透過學習日本間接地學習西方。那時朝野普遍認為,這樣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對這股向日本學習的熱潮,中國近代第一譯家嚴復卻持堅決的反對態度。在發
表於《外交報》上的《與(外交報)主人書》中,他寫道:
吾聞學術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後得其真,自奮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於兩間
之見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則乞靈於簡策之所流傳,師友之所授業。然是二者
,必資之其本用之文字無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譯,其隔塵彌多,其去真滋遠。今
夫科學術藝,吾國之所嘗譯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僅得者,亦非其所
故有,此不必為吾鄰諱也。彼之去故就新,為時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
孳乳演迤之學術,於三十年勤苦僅得之日本,雖其盛有譯著,其名義可決其未安
也,其考訂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學者群而趨之,世有無
志而不好學如此者乎?侏儒問徑天高於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為,何
以異此。
嚴復強調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學術,須直接讀原著。借助翻譯已是萬不得已
,借助翻譯的翻譯,就隔塵更多,去真更遠他認為日本對西方概念的翻譯,多不
準確,因此也不能無條件地借用,而往往堅持自己的譯法。例如,他反對“經濟
”這個日本譯語,而代之以“計學”,並在《原富》卷首的“譯事例言”中說明
瞭理由:“計學,西名葉科諾密,本希臘語。葉科,此言家。諾密,為聶摩之轉
,此言治。言計,則其義始於治家。引而申之,為凡料量經紀撙節出納之事,擴
而充之,為邦國天下生食為用之經。蓋其訓之所苞至眾,放日本譯之以經濟,中
國譯之以理財。顧求必吻合,則經濟既嫌太廓,而理財又為過愜,自我作故,乃
以計學當之。”他認為“經濟”一語,原意比西文“economy”寬泛,因此不宜
作譯語。再例如,他拒絕借用日文譯語“社會”,而堅持把西文的“society”
譯作“群”,將“社會學”譯作“群學”。此外,“capital”日譯“資本”,
嚴譯“母財”;“evolution”日譯“進化” ,嚴譯“天演”;“philosophy”
日譯“哲學”,嚴譯“理學”;“metaphysics”日譯“形而上學”,嚴譯“玄
學”……
但嚴復對日本譯語,也並非一概拒絕。在他自己的著述中,使用日本譯語的
例子像是也不鮮見。對有的日本譯語,他也很首肯。例如,將西文的“liberty”
和“freedom”譯作“自由”,嚴復就毫無異義,並且說:“西名東譯,失者固多
,獨此無成,殆無以易。”
五
在怎樣翻譯西方術語的問題上;當初在中國是有過爭議的。大體有三種觀點。
一種主張盡可能有中國自己的譯法,反對無條件地借用日譯,嚴復可為這種觀點
的代表。一種則主張盡可能借用日本已有的譯法。還有一種觀點,則主張對西文
術語進行音譯。
王國維便主張盡可能借用日本已有的譯語。在《論新學語之輸入》一文中,
他首先強調了新學語輸入之必要,在怎樣輸入的問題上,則表達了這樣幾種看法:
(一)他強調了借用日本譯語的可行性和便利之處:“數年以來,形上之學
漸入於中國,而又有一日本焉,為之中間之驛騎,於是日本所造譯西語之漢文,
以混混之勢,而侵入中國之文學界。好奇者濫用之,泥古者唾棄之,二者皆非也。
夫普通之文字中,固無事於新奇之語也;至於講一學,治一藝,則非增新語不可。
而日本之學者,既先我而定之矣,則沿而用之,何不可之有?故非甚不妥者,吾人
固無以創造為也。……且日人之定名,亦非茍焉而已,經專門數十家之考究,數十
年之改正,以有今日者也。竊謂節取日人之譯語,有數便焉:因襲之易,不如創造
之難,一也;兩國學術有交通之便,無捍格之虞,二也。……有此二便而無二難,
又何嫌何疑而不用哉?”
(二)他批評了嚴復抵制日譯,“自我作故”的態度,同時,對嚴復著力追
求譯語的古雅也有非議:“侯官嚴氏,今日以創造學語名者也。嚴氏造語之工者
固多,而其不當者亦復不少,茲筆其最著者,如Evolution之為‘天演’也,
Sympathy之為‘善相感’也。而天演之於進化,善相感之於同情,其對
Evolution與Sympathy之本義,孰得孰失,孰明孰暗,凡稍有外國語之知識者,
寧俟終朝而決哉!又西洋之新名詞,往往喜以不適當之古語表之,……如侯官嚴
氏所擇之《名學》,古則古矣,其如意義之不能了然何?”
(三)他也指出,日本人的譯語,未必盡皆準確,如譯“idea”為“觀念”
,譯“intuition”為“直觀”,就未能盡傳原意。但這也許是翻譯本身固有的局
限,是無可奈何之事。即便那些未必精確的日譯,比起中國人的譯法,仍然要合理
些。兩害相權,還是應該借用日譯。
(四)他指出了日中兩國翻譯西文術語方式的不同。日本人多用雙字或雙字
以上的片語去譯西文本語,而中國人則習慣用單字,“精密不精密之分,全在於
此。”這其實還是在批評嚴復。用單字譯西文術語,正是嚴復的習慣,如“玄
學”、“理學”、“計學”、“群學”都屬此類。
王國維畢竟是王國維。他說日本已有譯語並非隨意造作之詞,而是“經專門
數十家之考究,數十年之改正”,才最終確定,這頗合實情,同時也為中國人借
用日譯提供了有力的理由。而他指出在翻譯西文術語時,日本人習用雙字和雙字
以上的片語,因此比中國人的習用單字更能精確地傳達原意,也真如老吏斷獄,
一語中的。實際上,王國維這篇文章,已基本說明瞭為何日本譯語在中國全面獲
勝而嚴復譯語則被淘汰殆盡。
在當時,還有一種很有影響的翻譯觀點,即主張對西方術語進行音譯,章士
釗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實際上,有些西方術語,也曾以音譯的方式廣為流行,如
“德謨克拉西”(民主)與“賽因斯”(科學)。在章士釗主編的《甲寅》上,
西方術語多用音譯。就是嚴復,也有過音譯西方術語的成功嘗試,如將“LogiC”
音譯成“邏輯”,據說便出自嚴復之手。“邏輯”二字,在音、形、意三方面都
選擇得絕妙,所以能站住腳。對“Logic”,日本也有意譯和音譯兩種譯法,意譯
作“論理”,但後來還是音譯更流行,而且“邏輯”這個漢語詞,也傳入了日本
,在現代日本著作中,這兩個字也常出現,但注“logic”的日語譯音。在日本,
“邏輯”一詞,是中、日、西三種文化的混血兒,即中國的字,日本的音,西方的
意。這當然很耐人尋味,但同樣耐人尋味的,是“邏輯”這個音譯術語,似乎是
嚴譯術語中最有生命力的,這其中,一定有著某種值得探究的“邏輯”。
嚴復和日本學人都是用漢語譯西文。論西文水準,嚴復決不遜於那些日本近
代學人。至於漢文,日本學人雖也都堪稱精通,但這畢竟是嚴復的母語,嚴復的
漢文造詣,無疑遠在日本學人之上,但嚴復卻敗給了日本人。我想原因之一,就
正在於漢語是嚴復的母語。因為是母語,所以對其語意有精細的體察和深切的理
解,而這也就成為一種束縛,翻譯起來便被漢語原意牢牢限制。而對於日本學人
來說,漢語再精通,也畢竟只是一種外語,對漢語他們決不會懷有嚴復那般的感
情,因此也就能自由地驅遣漢語。日本學人可以大膽地改造漢語原意,可以根據
需要而賦予漢語新義,可以利用漢字生造新詞,甚至可以讓一個漢語詞來傳達與
原意完全相反的意義。玩味那些日本學人的譯語,感到他們對漢字漢語真是揮灑
自如,而嚴復卻難以達到他們這種程度。
嚴譯在與日本譯語的“生存競爭”中被淘汰的重要原因,還在於王國維指出
的過於古雅。“信、達、雅”是嚴復對譯文的三點要求。雅雖然放在最後,但嚴
復在翻譯實踐中對譯文之美的重視卻並不在信與達之下。他要求自己的譯文必須
是絕對的美文,讀起來和諧且鏗鏘,富於節奏感,而在翻譯西文術語時習用單字
,也正是譯文本身語感的需要。在翻譯西文術語時,嚴復也是嘔心瀝血的,用他
自己的話說,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躕”。但由於嚴復是用先秦文體來翻譯的,
在用漢語為西文術語“立名”時,就不能只考慮準確,還要兼顧文氣,要盡可能
古雅,這就使嚴復的工作比日本學人要艱難得多。嚴復那些用古雅的單字譯出的
西文術語,不能說都未能傳達原意,只是把原意傳達得很模糊。朦朧,不易讓人
把握。而日本學人由於毋須考慮什麼文氣,也不追求用語的古雅,自由度就大得
多。為了盡可能準確全面地傳達原意,他們可以用雙字或雙字以上的片語,而且
在選擇譯語時也並不在意什麼雅與俗,這樣也就使譯語更明快更直白,讓人一見
就懂,而且不知不覺地就用了起來,遇上這樣的競爭者,嚴復的譯語自然就只能
被冷落,被遺棄。
嚴復著力追求譯文之美,刻意講究“立名”之雅,是有著良苦用心的。當時
,梁啟超也對嚴譯文體提出質疑,說嚴譯“太務淵雅,刻意模倣先秦文體,非多
讀古書之人,一翻殆難索解。”並且說:“歐、美、日本諸國文體之變化,常與
其文明程度成正比例……況此等學理邃賾之書,非以流暢銳達之筆行之,安能使
學童受其益乎?著譯之業,將以播文明思想於國民也,非為藏山不朽之名譽也。
”翻譯西文,既然意在啟蒙,就應該使譯文能為盡可能多的人閱讀,這樣,就應
該努力追求譯文的通俗、流暢,易於領會,而不是像嚴復那樣做得恰恰相反。面
對這種詰難,嚴復的回答是:“不佞之所以事者,學理邃賾之書也,非以餉學童
而望其受益也,吾譯正以待中國多讀古書之人。”原來,嚴復根本就沒有把學童
一類淺學之人當作自己的讀者,他的譯文是給那些飽學的士大夫讀的。嚴復認為
,改造那些飽讀古書而往往又頑固守舊者的思想,是最關鍵的事。這批人的思想
改造過來了,整個社會的風氣也就會發生變化。而中國的讀書人都很講究文筆之
美,嚴復要讓他們讀自己的書,首先就必須以一種美文來征服他們,對於那種本
厭惡、排斥西學的人,則是給他們送上一枚糖衣炮彈。
嚴譯術語雖然敗給了日本人的譯語,但並不意味著嚴譯在整體上是失敗的,
也不能說嚴復對譯文之美的追求是沒有道理的。今年,是嚴譯《天演論》出版
100週年。100年前,當《大演論》問世時,在知識界引發了一場地震。人們奔走
相告,爭相誦讀。許多人將其當作枕邊書,一讀再讀,愛不釋手。這首先也是與
嚴復譯筆的優美分不開的。人們爭讀嚴復譯作,半是尋求新知,半是品味美文,
甚至一些抵制西學的守舊者,也禁不住將嚴譯當作美文來欣賞。由於中國的情形
與日本不同,嚴復對譯文與日本學人有不同的追求,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把1898年梁啟超翻譯日本小說《佳人之奇遇》當作日語“外來語”輸入
中國的開端,那到今天,也正好是100週年。這無論如何也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
每當我想到我們用以思考、演說、寫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營造時
,我就尋思起這樣的問題:這一事實100年來對中國人的思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換句話說,假設當初沒有日本這樣一個近鄰,那也許在很長時期內,人們只能使
用嚴譯概念,而透過嚴譯概念來理解西方思想和思考中國問題,與透過日譯概念
是否有差異?即便沒有日譯概念的輸入,嚴譯也許仍會被淘汰,會有人重新為那
些西文概念物色更合適的譯語,但這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日本譯語肯定絕大多數都
會不同,而如果是這樣,這100年來中國人思考和談論問題的方式是否也會不同?
最終,這100年來中國的歷史進程是否會與已有的完全一致?具體地說,當“政治
”、“經濟”、“文化”、“革命”、“階級”、“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這些概念換一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感受、理解,是否會隨
著變化?
可以說,日語“外來語”的大量涌入,對100年來中國人的思維,對100年來
的中國文化,對100年來中國的歷史進程,肯定產生了影響。但用現代漢語在整
體上思考這種影響,卻又很困難。因為在思考日語“外來語”的影響時,必須
運用日語“外來語”,這便像是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這應該是擺在西
方漢學家面前的一個極好的課題。
雖然不能在整體上談論日語“外來語”的影響,但在具體的例子還是可以舉
出一些的。
關於中國古代是否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問題,史學界數十年間爭論不休。
但爭來爭去,實質都是概念之爭,分歧在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理解上。同
樣的歷史事實,有人認為能說明“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人則認為不能。是否有
“資本主義”的萌芽之爭,也就歸結為什麼是“資本主義”之爭,而“資本”和
“主義”這兩個詞都是日本人生造的,用資本主義來譯西文的“capitalism”,
也是日本人所為。倘若“capitalism”被譯成另一個漢語詞,這場爭議是否還會
發生?即使發生了,是否在表現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
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界有所謂“醜學”一說。“醜學”是相對“美學”而
言的。“美學”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對西文“aesthetics”的翻譯。但
“aestn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學”,倘若一開始就沒有“美學”這種譯法,
而譯成別種模樣,例如譯成“感性學”,那所謂“醜學”是否還能成立?
我們今天將短至數百字長至數百萬字的虛構性作品都稱為小說,只是有長篇
小說與短篇小說之分。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這種命名,只是指出了篇幅的差別,
此外什麼也沒有說明。於是,有所謂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在審美的意義上是否有
本質性差異的研究和爭論,有人說二者意味著不同的審美方式,有人則說二者的
差別僅僅在字數上。其實,我們今天使用的“小說”這一概念,是日本近代作家
坪內逍遙在《小說神髓》中對英文“novel”的翻譯,而英文“novel”本意就指
較長篇幅的作品,至於短小的作品,則用“short story”來表示。兩種不同的命
名,就已經強調了二者並非一類。應該說,用“小說”來譯“novel”,未能全面
地傳達出原意。如果我們不是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都稱作“小說”,而是分別
有不同的稱謂,那我們對二者的認識是否會一開始就有所不同?而關於長篇與短
篇的爭議,是否還會發生?
例子還可舉出許多。最後我想說:由於我們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
人替我們翻譯的,在中國與西方之間,也就永遠地隔著一個日本。
不知這說法,是否能成立?
轉載自:《上海文學》隨筆精品·第二輯·守望靈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11.51
... <看更多>